每月精選

查看全部
木匠說
  • 翁泳恩
  • 梅詩華
6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
  • 劉銳業
  • 梁梓敦
  • 鄺汝溡
8

得獎好書

查看全部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第十二屆香港書獎
解密
  • 麥家
木匠說
  • 翁泳恩
  • 梅詩華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非遺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三屆「想創你未來-初創作家出版資助計劃」科普組得奬項目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社會科學)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最佳出版獎(心理勵志)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粵港澳大灣區書籍設計藝術展(2025)入選圖書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亞洲週刊2024年十大小說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4th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三聯說書

查看全部
揭秘「開心鬼」系列電影的創作密碼:鬼片亦能「既驚又喜」!
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萬聖節起源於薩溫節,是古代凱爾特民族以作物祭祀神明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萬聖節演變成充滿娛樂性質的節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扮鬼扮馬」慶祝一番。這種「既驚又喜」的節日氛圍,與香港電影史上一個經典電影系列——由新藝城出品、黃百鳴主導的「開心鬼」不謀而合。鬼片一定要驚悚恐怖嗎?「開心鬼」系列電影正正將靈異與喜劇元素巧妙融合,讓觀眾提心吊膽的同時捧腹大笑。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以「新藝城喜劇電影」為窗口,帶我們回顧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八十年代,當中作者葉航以「開心鬼」系列為例,剖析新藝城靈異喜劇電影成功背後的創作密碼: 「『開心鬼』系列電影的《開心鬼》、《開心鬼放暑假》、《開心鬼撞鬼》為新藝城出品。它們在敘事母題、角色塑造與情節模式上一脈相傳,成為一套自成體系的系列電影。 『開心鬼』系列的情節由固定的五幕組成:相遇、反斗、相助、危機和解決。以電影《開心鬼》為例,相遇部分講述五個女生去海灘度假,林青青撿到朱秀才上吊自殺後的魂魄棲身物。反斗部分是開心鬼現身後,女生一開始不相信他是鬼,之後卻被他的超能力嚇暈。相助部分,開心鬼用超能力幫助林青青在運動會戰勝對手、訓誡對林小花始亂終棄的Joseph、拯救考試受挫意圖自殺的顏如玉。危機部分是校方發現了開心鬼的存在,要燒掉繩子讓他無法投胎。解決部分,開心鬼投胎成功,林青青憑自己的實力贏了比賽,林小花和Joseph結婚,顏如玉考上了師範大學。《開心鬼》主要通過『反斗』和『互助』來推動情節發展,並完成開心鬼和女生從彼此對立到相互信任的人物關係變化。 『開心鬼』系列電影以鬼的『可見/不可見』引動喜劇性效果,而且天然地以電影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在《開心鬼》中,高過仁跳遠時,『不可見』的開心鬼站在沙坑前,高過仁起跳後撞到開心鬼,結果連一米都沒到;當林青青撐杆跳高時,開心鬼將林青青托過了橫杆。另一種戲弄手法來自民間傳說『鬼上身』,角色被鬼上身後反常荒誕的言行舉止往往成為笑料。 新藝城將喜劇構築於人—鬼、可見—不可見、現實—超現實這些自我悖謬之上,藉由現代都市之中反科學的超能力讓觀眾感到驚奇和滑稽。」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作者:葉航頁數:352頁尺寸:170 x 240 mm定價:$228 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萬聖節的全城焦點
每逢萬聖節,香港中環一帶便成為全城焦點,扮鬼扮馬的人群穿梭於半山的陡斜街道之間,塑造了香港萬聖節獨特的慶祝場景。由簡國軒(Michael)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細膩的素描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半山扶手電梯,到太平山街的唐樓群等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全長八百米、垂直差距達一百三十五米的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把半山和海旁的兩區連接起來,為居民創立了上班、生活和娛樂都是「十五分鐘」內的步行圈。起初這項巨大工程遭到居民反對,深怕高低起伏的架空天橋會破壞民居的景觀。最終,扶手電梯在1993年啟用,整個電梯系統由二十條行人電梯組成,扶手電梯在早上繁忙時間向下行方便居民上班,下午繁忙時間便會向上行方便市民消遣,這才慢慢被居民接受。時至今日,這座行人電梯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以及許多國際城市規劃時借鑒的設計案例,展現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疏通人流並改善社區環境。 上環太平山街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街區,這裏新派商店與街坊食肆並存,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交織在一起,車流量不多,有傳媒評選這條小街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之一。在開埠初期,人們因中上環的貿易機會移居至太平山腳一帶,慢慢地形成密集的木屋唐樓群。1894年,鼠疫爆發,太平山街成為了重災區,政府隨後迫令華人聚居的幾百棟房屋全部拆掉,並規定建築之間的分間距離,希望透過加強住所空氣流通而減低疫症傳播風險。如今的太平山街,已全是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唐樓,這些樓宇之間較為寬闊的距離,是十九世紀末香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印記。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傳統殯葬習俗知多點
重陽節,你會如何表達對先人的心意? 重陽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為表孝心,不少人都會特意於當天登高祭祖,憑弔先人。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除了節日禮俗,不少傳統殯葬習俗亦是基於「孝義」衍生而成。 由多位資深殯葬從業者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聚焦闡述生前規劃的同時,旁及對傳統殯葬習俗的介紹,讓讀者認識殯葬習俗的古今之變,從裡到外瞭解本地殯葬文化: 古時守孝期長達三年?《論語.陽貨》篇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說小孩子需三年才能單獨走路,斷奶,離開父母懷抱,所以三年就是對於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的報答。從前當官的碰到父母過世,如果不馬上告假還郷就會被彈劾,嚴重者可能永不錄用。而一般百姓,三年內不得嫁娶,不慶祝節日,不剪頭髮,不可去歡樂場所,不進入別人的房屋及寺廟,不參與任何紅白事,甚至還會結廬守葬,在先人墓旁搭蓋小屋(墓廬)居住守護墳墓。今天守孝期由三年縮短到百日,守孝時不能參與親友的紅白二事和做禮,但可以後補。 傳統喪禮中為何有「壽衣」?古時醫學並不昌明,疾病難癒,生命脆弱,人活到六十歲便算長壽,能走完「一甲子」即六十年循環。為隆重其事,古人會於六十大壽時揀選家裏最好的布料做衣服賀壽。故往後先人過世,自然穿著最好的那件離開。從前入土殮葬,陪葬衣物不像今天火葬般付諸一炬,壽衣穿在先人身上不被認為是浪費。後來人愈來愈長壽,亦會於在生時為自己預做壽衣,認為能夠添壽及為兒孫增福。 為何子女要穿「麻衣孝服」?父母逝世,兒女則穿家中最差的衣物送喪,最好的給摯親上路,而最差的留給自己,以表孝義。古時,「麻」是最差衣料,「麻衣孝服」就由此而來。傳統壽衣按照古時祭祀規格,男士的包括內衣、內褲、面衫、面褲、長衫、馬褂,共六件;女士的,馬褂變成裙丶褂,共七件,直至今天,喪家在靈堂的傳統服飾依舊以麻衣孝服為主,包括粗糙的扣服加上披麻,而「披麻戴孝」的「戴孝」就是男士胸前戴黑紗及女士戴頭花。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薦】《解密》,以平凡人視角解密天才命運
《解密》是麥家創作的開端,也是他筆下「701宇宙」的開端。「701」是作家虛構的一個「特殊單位」,裏面奇人異士雲集,《解密》中的天才數學家容金珍、《暗算》裏的「聽風者」阿炳、「看風者」黃依依都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能力,也充滿常人難以理解的怪誕。但麥家想「解密」的不只是這些人的神乎其技和非凡功勳,更是他們遠比敵人的情報更複雜、深邃、神秘的人心。 麥家在接受訪問時曾説起過從事情報保密工作的短暫經歷。僅僅數月的時間不足以了解神秘的同事們,卻讓麥家對這群人越發好奇、著迷。因而被調離該單位後,未來得及看清的一切就虛虛實實地化為了小説裏的「701」和「容金珍」們。在麥家眼中,密碼是「惡毒」、「反科學」、「反人性」的,破譯密碼的工作是「陰暗」、「孤獨」、「邪乎」的,從事者「除了必要的知識、經驗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遠在星辰之外的運氣」。 很多小説的主角都被設計為天才,而容金珍無疑是其中的另類。他長相奇特、身世崎嶇、體弱多病、脆弱敏感、内向偏執……這樣的人更能沉浸於自己的事業,其天才更容易被發現和發揮,但他們通常也會被世俗排斥和誤解,陷於孤獨。容金珍的結局令人唏噓——他能破解最深奧的密碼,卻被一個筆記本逼瘋了。而701的天才們以悲劇落幕幾成慣例——大院裏的「棋瘋子」、自殺的阿炳、意外受傷不治的黃依依等等皆如此。更可嘆的是,擊垮這些天才的只是日常生活裏身邊普通人的無心之語、無意之舉。 小說中,麥家用「採訪」形式,通過平凡角色的眼睛觀察天才:「像世上所有珍寶一樣,大凡天才都是嬌氣的,嬌嫩如芽,一碰則折,一折則毀。」小說裏「我」的訪談對象——容先生、鄭局長、「瓦西里」、嚴實、小翟等都不是天才。雖曾朝夕相處,但容金珍對他們來說還是充滿秘密。他們的口述似管中窺豹,只能還原容金珍的某些部分,通過訪問者「我」的整合,逐層、逐面拼湊出一個較完整的天才形象。這樣的角色才更像是鮮活存在過的、真正的人。 《解密》 麥家 著暢銷全球,已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 頁數:288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
揭秘「開心鬼」系列電影的創作密碼:鬼片亦能「既驚又喜」!
不給糖就搗蛋!萬聖節,你是怎樣度過的呢? 萬聖節起源於薩溫節,是古代凱爾特民族以作物祭祀神明的宗教儀式。時至今日,萬聖節演變成充滿娛樂性質的節日,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可以「扮鬼扮馬」慶祝一番。這種「既驚又喜」的節日氛圍,與香港電影史上一個經典電影系列——由新藝城出品、黃百鳴主導的「開心鬼」不謀而合。鬼片一定要驚悚恐怖嗎?「開心鬼」系列電影正正將靈異與喜劇元素巧妙融合,讓觀眾提心吊膽的同時捧腹大笑。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以「新藝城喜劇電影」為窗口,帶我們回顧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八十年代,當中作者葉航以「開心鬼」系列為例,剖析新藝城靈異喜劇電影成功背後的創作密碼: 「『開心鬼』系列電影的《開心鬼》、《開心鬼放暑假》、《開心鬼撞鬼》為新藝城出品。它們在敘事母題、角色塑造與情節模式上一脈相傳,成為一套自成體系的系列電影。 『開心鬼』系列的情節由固定的五幕組成:相遇、反斗、相助、危機和解決。以電影《開心鬼》為例,相遇部分講述五個女生去海灘度假,林青青撿到朱秀才上吊自殺後的魂魄棲身物。反斗部分是開心鬼現身後,女生一開始不相信他是鬼,之後卻被他的超能力嚇暈。相助部分,開心鬼用超能力幫助林青青在運動會戰勝對手、訓誡對林小花始亂終棄的Joseph、拯救考試受挫意圖自殺的顏如玉。危機部分是校方發現了開心鬼的存在,要燒掉繩子讓他無法投胎。解決部分,開心鬼投胎成功,林青青憑自己的實力贏了比賽,林小花和Joseph結婚,顏如玉考上了師範大學。《開心鬼》主要通過『反斗』和『互助』來推動情節發展,並完成開心鬼和女生從彼此對立到相互信任的人物關係變化。 『開心鬼』系列電影以鬼的『可見/不可見』引動喜劇性效果,而且天然地以電影的鏡頭語言來展現。在《開心鬼》中,高過仁跳遠時,『不可見』的開心鬼站在沙坑前,高過仁起跳後撞到開心鬼,結果連一米都沒到;當林青青撐杆跳高時,開心鬼將林青青托過了橫杆。另一種戲弄手法來自民間傳說『鬼上身』,角色被鬼上身後反常荒誕的言行舉止往往成為笑料。 新藝城將喜劇構築於人—鬼、可見—不可見、現實—超現實這些自我悖謬之上,藉由現代都市之中反科學的超能力讓觀眾感到驚奇和滑稽。」 《娛樂映城——重訪新藝城喜劇電影》作者:葉航頁數:352頁尺寸:170 x 240 mm定價:$228 按此線上購買
香港萬聖節的全城焦點
每逢萬聖節,香港中環一帶便成為全城焦點,扮鬼扮馬的人群穿梭於半山的陡斜街道之間,塑造了香港萬聖節獨特的慶祝場景。由簡國軒(Michael)所著的《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記錄》透過細膩的素描和生動的文字,記錄了從半山扶手電梯,到太平山街的唐樓群等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 中環半山扶手電梯 全長八百米、垂直差距達一百三十五米的中環半山扶手電梯,把半山和海旁的兩區連接起來,為居民創立了上班、生活和娛樂都是「十五分鐘」內的步行圈。起初這項巨大工程遭到居民反對,深怕高低起伏的架空天橋會破壞民居的景觀。最終,扶手電梯在1993年啟用,整個電梯系統由二十條行人電梯組成,扶手電梯在早上繁忙時間向下行方便居民上班,下午繁忙時間便會向上行方便市民消遣,這才慢慢被居民接受。時至今日,這座行人電梯成為了著名旅遊景點,以及許多國際城市規劃時借鑒的設計案例,展現了如何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內疏通人流並改善社區環境。 上環太平山街 近年上環太平山街成為了市民和遊客常到的街區,這裏新派商店與街坊食肆並存,各式各樣的建築物交織在一起,車流量不多,有傳媒評選這條小街為「全球十大最型格街道」之一。在開埠初期,人們因中上環的貿易機會移居至太平山腳一帶,慢慢地形成密集的木屋唐樓群。1894年,鼠疫爆發,太平山街成為了重災區,政府隨後迫令華人聚居的幾百棟房屋全部拆掉,並規定建築之間的分間距離,希望透過加強住所空氣流通而減低疫症傳播風險。如今的太平山街,已全是由鋼筋水泥建成的唐樓,這些樓宇之間較為寬闊的距離,是十九世紀末香港城市發展史的重要印記。 《紙筆・香港:香港城市變遷的筆墨紀錄》繪著:簡國軒頁數:288頁尺寸:148 × 210 mm定價:$238 按此線上購買
傳統殯葬習俗知多點
重陽節,你會如何表達對先人的心意? 重陽節是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日子。為表孝心,不少人都會特意於當天登高祭祖,憑弔先人。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除了節日禮俗,不少傳統殯葬習俗亦是基於「孝義」衍生而成。 由多位資深殯葬從業者合著的《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聚焦闡述生前規劃的同時,旁及對傳統殯葬習俗的介紹,讓讀者認識殯葬習俗的古今之變,從裡到外瞭解本地殯葬文化: 古時守孝期長達三年?《論語.陽貨》篇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孔子說小孩子需三年才能單獨走路,斷奶,離開父母懷抱,所以三年就是對於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的報答。從前當官的碰到父母過世,如果不馬上告假還郷就會被彈劾,嚴重者可能永不錄用。而一般百姓,三年內不得嫁娶,不慶祝節日,不剪頭髮,不可去歡樂場所,不進入別人的房屋及寺廟,不參與任何紅白事,甚至還會結廬守葬,在先人墓旁搭蓋小屋(墓廬)居住守護墳墓。今天守孝期由三年縮短到百日,守孝時不能參與親友的紅白二事和做禮,但可以後補。 傳統喪禮中為何有「壽衣」?古時醫學並不昌明,疾病難癒,生命脆弱,人活到六十歲便算長壽,能走完「一甲子」即六十年循環。為隆重其事,古人會於六十大壽時揀選家裏最好的布料做衣服賀壽。故往後先人過世,自然穿著最好的那件離開。從前入土殮葬,陪葬衣物不像今天火葬般付諸一炬,壽衣穿在先人身上不被認為是浪費。後來人愈來愈長壽,亦會於在生時為自己預做壽衣,認為能夠添壽及為兒孫增福。 為何子女要穿「麻衣孝服」?父母逝世,兒女則穿家中最差的衣物送喪,最好的給摯親上路,而最差的留給自己,以表孝義。古時,「麻」是最差衣料,「麻衣孝服」就由此而來。傳統壽衣按照古時祭祀規格,男士的包括內衣、內褲、面衫、面褲、長衫、馬褂,共六件;女士的,馬褂變成裙丶褂,共七件,直至今天,喪家在靈堂的傳統服飾依舊以麻衣孝服為主,包括粗糙的扣服加上披麻,而「披麻戴孝」的「戴孝」就是男士胸前戴黑紗及女士戴頭花。 《生前死後:解開身後事的迷思》合著:劉銳業、梁梓敦、鄺汝溡、黃錦妍、梁樂燊頁數:296頁尺寸:140 × 210 mm定價:$148按此線上購買
【編輯推薦】《解密》,以平凡人視角解密天才命運
《解密》是麥家創作的開端,也是他筆下「701宇宙」的開端。「701」是作家虛構的一個「特殊單位」,裏面奇人異士雲集,《解密》中的天才數學家容金珍、《暗算》裏的「聽風者」阿炳、「看風者」黃依依都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能力,也充滿常人難以理解的怪誕。但麥家想「解密」的不只是這些人的神乎其技和非凡功勳,更是他們遠比敵人的情報更複雜、深邃、神秘的人心。 麥家在接受訪問時曾説起過從事情報保密工作的短暫經歷。僅僅數月的時間不足以了解神秘的同事們,卻讓麥家對這群人越發好奇、著迷。因而被調離該單位後,未來得及看清的一切就虛虛實實地化為了小説裏的「701」和「容金珍」們。在麥家眼中,密碼是「惡毒」、「反科學」、「反人性」的,破譯密碼的工作是「陰暗」、「孤獨」、「邪乎」的,從事者「除了必要的知識、經驗和天才的精神外,似乎更需要遠在星辰之外的運氣」。 很多小説的主角都被設計為天才,而容金珍無疑是其中的另類。他長相奇特、身世崎嶇、體弱多病、脆弱敏感、内向偏執……這樣的人更能沉浸於自己的事業,其天才更容易被發現和發揮,但他們通常也會被世俗排斥和誤解,陷於孤獨。容金珍的結局令人唏噓——他能破解最深奧的密碼,卻被一個筆記本逼瘋了。而701的天才們以悲劇落幕幾成慣例——大院裏的「棋瘋子」、自殺的阿炳、意外受傷不治的黃依依等等皆如此。更可嘆的是,擊垮這些天才的只是日常生活裏身邊普通人的無心之語、無意之舉。 小說中,麥家用「採訪」形式,通過平凡角色的眼睛觀察天才:「像世上所有珍寶一樣,大凡天才都是嬌氣的,嬌嫩如芽,一碰則折,一折則毀。」小說裏「我」的訪談對象——容先生、鄭局長、「瓦西里」、嚴實、小翟等都不是天才。雖曾朝夕相處,但容金珍對他們來說還是充滿秘密。他們的口述似管中窺豹,只能還原容金珍的某些部分,通過訪問者「我」的整合,逐層、逐面拼湊出一個較完整的天才形象。這樣的角色才更像是鮮活存在過的、真正的人。 《解密》 麥家 著暢銷全球,已被譯成三十餘種語言 頁數:288頁開度:140 × 200 mm定價:$11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