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是怎樣的?
2024年12月14日
在哲學家或一般人眼中,「甚麼是幸福」可以是一道既抽象又具體的問題。不過對歷史學家而言,「甚麼是幸福」可以視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
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蒲慕州 曾以「幸福」為題將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準備和想像串連在一起,比較古代埃及和中國兩個文明的特性:「對於埃及人來說,陰間是一個神靈佔主導地位的世界,每一位死者都會成為『奧塞利斯的信徒』。古埃及人對陰間的想像,可說是在宗教背景下構建的幻想故事:死者是一個正義和完美無瑕的靈魂,必須通過各種考驗,在魔法咒語和仁慈的神靈保護下,才能克服所有困難到達目的地—奧塞利斯的國度。
對於古中國人來說,陰間和地上世界一樣,人們仍需要通過做一名好公民所要求的事情來積極尋找幸福:納稅,向地下官僚機構報戶口、金銀衣紙賄賂官員,購買一塊土地建造房屋。對他們來說,要在陰間實現幸福的生活,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不能像古埃及人那樣得到奧塞利斯的保證。」
「歷史學家,也許私底下會覺得自己可以貢獻某些哲學意見,但實際上那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原來哲學議題能夠成為一種思考方式,幫助歷史學家了解事情,正如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
圖片及內容出自最新出版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