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粵劇界出「女武狀元」?
粵劇角色主要分為「生」、「旦」、「淨」、「丑」四個類別,當中「文武生」既為全劇最主要的「生角」,亦是一個劇團的靈魂人物。「文武生」對演員的體力與技藝要求甚高,不但要能文能武,唱、做、念、打、藝術也要樣樣皆能,因此粵劇早期多由男生擔任。
上世紀五六十年香港粵劇名伶輩出,在云云名伶中,作為擔班主角的「京架女文武生」祁筱英以武場突圍,在戲中融入極鮮明的京班高難度腰腿功架,以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獲「女武狀元」之美譽。

祁筱英五歲學唱戲,七歲即以「女神童」身分客串登台。稍長,隨舅父吳熾森習粵曲,隨林蔭棠習南拳,多才多藝。1936年隨吳少雲領導的「雲英女劇團」在京津一帶表演,甚得當地觀眾欣賞。抗戰時期則在曲江、桂、柳一帶演戲,砥礪士氣,時有「愛國伶人」之稱。
祁氏初習花旦,後轉習文武生,開山師傅是吳幗英,並師事「金牌小武」桂名揚、著名男花旦陳非儂,以及京派名師祁彩芬、祁玉崑;轉益多師,藝通南北,武場功架尤為老練,技巧純熟,有「女武狀元」之美譽。又隨黃滔習唱,唱腔醇厚有勁,樸實露字。首本名劇《北宋楊家將》、《羅成英烈傳》、《寶馬神弓並蒂花》、《雙槍陸文龍》、《王子復仇記》、《錦繡妿裟》、《明月漢宮秋》。曾參演電影《魚腸劍》、《真假俏郎君》、《雙槍陸文龍》,由伶及影,亦駕輕車而就熟路。1955年至1968年間,祁氏積極籌組劇團,在香港、越南、美國等地演出,京架女文武生」、「女武狀元」之名,人所皆知。
由朱少璋博士編整的《巾幗武狀元:祁筱英演藝紀事》以翔實的敍述輔以大量珍貴圖片,為讀者清楚勾畫出「女武狀元」祁筱英的演藝歷程。
《巾幗武狀元–祁筱英演藝紀事》
作者:朱少璋
出版日期:2024年3月
定價:$148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