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時代--盧子英動畫全記錄
簡介
「能夠將自己的創作心得和記錄結集成書,是一件何等幸福的事!
時光飛逝,45年前我開始創作自己的動畫之時,只是一名十來歲的學生,怎也想不到這些作品數十年後會於博物館的影院中放映,成為了香港視覺藝術創作歷史的一部分。
我的創作除了動畫,還包括錄像和紀錄片,綜合起來,正好反映了我作為當代影像創作人的一分子,在取材及技術研發方面走了一條怎樣的路,對於新一代的創作人有一定啟發和參考價值。所以,這本書不單是一份個人記錄,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記錄。」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第一章 視覺起動潛行者:超早期創作
1. 擁抱圖像.圖像抱擁
2. 大埔村童的時尚觸覺
3. 大銀幕、小熒幕衝擊
4. 東京之旅點燃動畫志
5. 動畫:我思我試我攝
6. 公私互融全身動畫人
第二章 七十後時代先鋒:動畫片綻放
1. 起跑:利其器即開機
2. 實踐:題材形式探索
3. 蛻變:精心雕琢佳構
4. 轉型:推手之力創作
作品摘要——動畫短片有話說
-《The Ring》(1978)
-《銀河鐵道999》(1978)
-《魔境》I及II(1978)
-《孤舟》(1978)
-《夢海浮沉》兩部(1978)
-《蚱蜢弟弟》(1978)
-《藍月》(1979)
-《Eleanor Rigby》(1980)
-《康仔的一天》動畫(1980)
-《Flip Film》兩部(1980、1982)
-《Robots》(1982)
-《昏睡作家》(1980)
-《龜禍》(1981)
-《千平的暑假》(1982)
-《禁止的遊戲》(1989)
-《自殺都市》(1991)
-《i-city》(2005)
-《接力動畫》(1985)
-「未完成的作品」二三事
-動畫作品修復大計(2023)
第三章 香港電台電視動畫:試煉展才
1. 專業空間磨劍十五載
2. 多元實驗動畫無間斷
作品摘要——港台創作多面手
-教育電視作品(1978)
-《香蕉船》(1979)
-《香江歲月》(1985)
-《人之初》(1979)
-《暴風少年》(1987)
-《轉捩點》(1981)
-《夏日樂逍遙》(1986)
-《陳福善的幻與真》(1988)
-其他港台節目
第四章 商業製作:光學手藝魔影幻變
1. 賣座港產片高效特效
作品摘要——商業作品證巧手
-《最佳拍檔之女皇密令》(1984)片頭
-《恭喜發財》(1985)特視效果
-《開心樂園》(1985)片頭動畫
-《拍拖更》(1982)片頭動畫
-麥當勞 × Muppet Babies(1987)
-香港國際電影節(1985)
-《秋天的童話》(1987)
-《盲女72小時》(1993)
-《魔畫情》(1991)
-《好狗》(2002)
-《大偵探福爾摩斯:逃獄大追捕》(2019)
五 實拍片與錄像作:非離地實驗
1. 真人實拍片小試牛刀
2. 錄像、紀錄片奇趣錄
作品摘要——紀錄片與錄像作
-《Private Antonio》(2019)
-《Animators at Work》(1991)
-《錄影日記》(1986)
-其他粵語片片段再創作(1987-88)
《Video Dream》、《歌唱人生》、《歌唱戲劇人生》、《天涯歌女》、《不是悲劇》
-《The Experience of Swimming》(1987)
-《尋找福頭》(1987)
-《Four Friends》(1987)
後記
作者簡介
盧子英
資深創作人,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創作獨立動畫及短片,作品超過20部,獲獎無數,並已被收藏於香港電影資料館及M+博物館。
1978至1993年間於香港電台電視部擔任動畫設計師,為香港最早一批專業動畫人員。八十年代至今,身兼動畫評論家及香港普及文化研究者身份,發表大量動漫畫及相關文字;亦先後擔任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動畫教授,積極推動香港動畫教育。
主要著作包括《香港電影海報選錄》、《香港動畫有段古》、《動漫摘星錄》、《中國動畫》及《香港動畫新人類》。
近年主力推動香港動畫文化創意產業及策劃動漫展覽,現任「香港動畫業及文化協會」秘書長、ifva動畫組評審、日本DigiCon6國際評審以及「香港動畫支援計劃」策劃兼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