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雜誌 第九期
簡介
本期“文化焦點”圍繞“兩文三語”主題,從香港社會語文環境的發展變化、迴歸以來香港的中國語文教育、香港文學的英譯概況以及近代香港的粵語書寫等若干不同視角,對“兩文三語”進行解讀和闡釋。
本期“書人書事”致敬藝術家黃永玉先生、文學史家楊義先生、日本歷史學家家永三郎先生。
本期“專欄”繼續有蔡思行“古書今讀”和資深出版人孫海玉“東瀛書話”。
本期“共讀雙城”邀陳平原先生撰文,分享其與深圳這座城市的文化因緣。本期“出版內外”,香港知名作家、資深編輯馮偉才先生講述八十年代編選香港小說選集的苦與樂。
本期“書評”評介五本好書,題材涉及文史、藝術各領域。
本期“閱讀前線”繼續為讀者推介24本新近出版的好書,港版、台版、內地版、外版均有。
目錄
文化焦點 *「兩文三語」在香港*
從Hello Hong Kong到「香港有『著數』」 何子建 004
平蕪與春山:回歸以來的中國語文教育 潘步釗 011
誰在翻譯香港:香港文學英譯概覽 黃峪 019
平等開放的本土意識:丘世文《周日牀上》的兩文三語 李婉薇 026
書人書事 *向時代致敬*
黃永玉的《勞軍圖》及其他 許禮平 034
楊義的文學觀和方法論 李昕 045
家永三郎:日本歷史學界的「異類」:以《日本文化史》為例 龐浩賢 051
學思隨筆
章太炎與曹聚仁:從《國學概論》到《國學十二講》 周佳榮 060
專欄
舊書今讀|香港年鑑、手冊與概況 蔡思行 066
東瀛書話|生而為女人:瀨戶內寂聽的寫作與生命追尋(上) 孫海玉 眞玲 085
共讀雙城
我與深圳的文化因緣 陳平原 076
出版內外
由八十年代香港小說選本的出版說起 馮偉才 081
走讀地方
「守先待後」的文化傳承與江南地方的「文化網絡」:無錫遊學隨筆一則 陳珈寶 086
承德避暑山莊遊記 李磷 092
書評
大宗師重出江湖:列文森全套著作中譯出版 梁元生 098
《動盪時代的香港警察(1841-1898)》序 歐陽哲生 101
迎風前行 步履不停:讀《天行之路》有感 李夢 105
在《潮汕老厝》中「天使望故鄉」 姚崢華 109
略評《劍橋的陌生人》 關永圻 112
閱讀前線
24本書,24個閱讀理由 114
卷首語
五彩秋日好讀書
在甲骨文中,「秋」字是蟋蟀的化形,商人以代表性的秋蟲形象,生動地詮釋了秋作為季節時序的顯明特徵。《詩》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一鳴,天下知秋。
比之春、夏、冬在文學表達中較為統一的指涉,於各家眼中,或是遭逢有別,或是心緒各異,付諸筆端時,秋季被賦予了許多迥然不同的精神況味。
秋是美好的。夏隱秋來,溽熱退散,酷暑中備受煎熬的身心此時得以紓解,涼風習習,秋月皓遠,落霞與孤鶩,秋水共長天,一切不由人心曠神怡。
秋是喜樂的。金秋時節,黃澄澄的稻穗、果實,是一年辛勤勞作的最佳酬報,這是農人收穫和慶賀的季節。我國閩南和潮汕地區至今仍保留的「中秋祭月」習俗,即源自古時對於秋天豐收的祝禱。
秋又是悲涼的。秋,揪也。秋來陽氣漸收,萬物揪斂。宋代時立秋當天宮中需將梧桐移入殿內,待「立秋」時辰一到,史官便高聲奏報,此時梧桐應聲葉落,寓以報秋。謂有梧桐一葉秋意涼。
秋也是落寞的。秋天,四季之中居其三,預示著苦寒冬日的來臨。推之於人生,則極易產生由盛而衰、暮年日近的無奈聯想,教人悵然。南宋陸游曾有「胡未滅,鬢先秋」的慨嘆,其中「秋」意指鬢髮發白、老之將至。
世易時移,農耕時代的喜樂與傷懷俱已遠矣,但我們仍樂於以各種精神審美的方式,去接續那亙古而來的美好情思。這些看似獨立於理性之外的思想資源,宛若傳統文化巍峨大廈之上閃亮的明珠,值得好好珍護。乃至於深受吾國文化燻染的鄰邦日本,其文化觀念中亦不乏此種秋之妙思。
1908年,夏目漱石發表其「愛情三部曲」之《三四郎》,講述少年不識愁滋味的主人翁三四郎的青春故事。書中引唐人韓愈《符讀書城南》詩句「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呈現一派靜謐安寧的秋夜讀書情景。自此,微涼秋日好讀書的意象逐漸深植日本文化,「讀書之秋」一說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
「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如水秋夜,卷冊半掩,一人佇立窗前,舉目眺望高遠的明月霜天,此情此景,恰如一幅萬籟虛清的水墨畫卷。走筆至此,忽而想起林天行先生有畫名曰《家在五彩秋風裏》,想來,畫家也曾在某一時刻,神思通達了古之先人對於秋天的別具幽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