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歷史人物的「歷史問題」?

  • 楊奎松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年11月27日
ISBN 9789620453854
分類

簡介

本書為著名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專家楊奎松教授關於知識分子、特別是歷史學者如何評價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文章合集。全書共收錄四篇文章。第一篇為代前言,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引出對特殊年代漠視人權現象的反思,進而引出全書主題。第二篇《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是全書的中心論點,提出看待歷史人物和歷史問題的根本標準應為「人性」,歷史學本質上是一種「人學」,其任務是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特有的人文關懷和現實關懷,歷史學家尤其應該「講人性、重人道、倡人權」。第三篇《愛「國」還是愛「人」》是一個具體事例,通過論述中國近代知識分子所面臨的共同選擇難題,提出真正的知識分子應該是以人為本的,即始終堅持人性的標準,而不為民族主義的悲情或亢奮所左右。第四篇《如何認識歷史人物的「歷史問題」》是另一個具體事例,以美國2017年的「夏洛茨維爾事件」為例,指出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漸進的,歷史人物無法脫離其所在的歷史時空,我們既要認識到歷史人物的局限性,也要看到其積極的歷史作用,絕對不能因其時代的局限性而用現代社會的價值尺度去完全否定他們。


作者簡介

楊奎松
歷任《黨史研究》雜誌編輯,中國人民大學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紫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專長領域為中共黨史、中蘇關係史、中國現當代史等。主要研究著述有:《「邊緣人」紀事——幾個小人物的悲劇故事》、《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增訂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政治卷、外交卷)》、《「中間地帶」的革命——從國際大背景看中共成功之道》、《國民黨的「聯共」與「反共」》、《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研究》、《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中國共產黨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失去的機會?——戰時國共談判實錄》等。

目錄

代前言 001
歷史研究中的人性取向問題 013
愛「國」還是愛「人」?
——近百年來知識分子政治選擇的一個共同的困擾 033
如何認識歷史人物的「歷史問題」
——以美國夏洛茨維爾事件和「改寫歷史」風波為中心 083
作者學術出版要目 166
作者簡介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