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天氣非常潮濕悶熱,我們的身體亦易受到濕氣影響,變得怠倦乏力,這時便需要食療幫助我們「怯濕健脾」了!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內附不少食譜藥方,當中的甜點土茯苓糕,保健怯濕同時又可滿足大家的口腹之慾。
土茯苓糕
- 土茯参粉 500g
- 冰糖 120g
- 粘米粉 60g
做法:
- 清水滾開後倒入糖,把糖煮融後關火
- 糖水晾涼後倒入茯苓粉,再倒入粘米粉攪拌均匀
- 過一次篩,過篩時一邊按壓
- 再加入一點清水,並在鍋內放上蒸架和蒸盤
- 水開後舀一勺粉漿到蒸盤裡,然後蓋上蓋子
- 第一層蒸熟後為深紅色,然後繼續舀一勺粉漿在上面,重複以上動作
- 待糕體徹底冷卻後切件
土茯苓味甘、性平,歸肝、胃經,具除濕、解毒、通利關節等功效。它的根狀莖經常用於入藥、製糕點及釀酒,是兼具食用和藥用價值的傳統藥材。事實上,澳門郊野公園各處都可找到野生土茯苓的蹤影!
——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評審安成宰香港餐廳真實食評!
Netflix韓國料理真人騷《黑白大廚:料理階級大戰》裡,星級大廚和民間高手進行一場場刺激緊張的美食對決,成為近日全城熱話!以為「齋睇無得食?」?在節目中擔任評審的米其林三星主廚安成宰,在2022年於M+博物館內開設MOSU Hong Kong至今,飲食專欄作家徐成亦曾是座上客!徐成在著作《香港談食錄——環宇美食》裡寫下評價。
Skip to content
歷史冷知識:「廣州」點解叫廣州?
從秦朝開始,廣州一直是中國華南地區的中心。但由於嶺南天氣炎熱,叢林遍佈,加以偏處南陲,遠離中原,所以由秦至漢朝,嶺南和中國的關係只是政治上的縻服,未有得到很好的開發。 自三國鼎立,孫吳為達到「進可攻,退可守」,設法將其勢力向南方伸展,便分出交州部分領土建置廣州。此後,六朝皆用「廣州」作為行政區域的名稱。及至晉朝,隨著八王之亂及永嘉之亂的爆發,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當地漢人為避戰亂,被迫大規模南遷。於是,廣州的人口得以增加。南來的漢人帶來了高度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使廣州的開發步伐日見加速。六朝政權對廣州的牢牢控制亦使廣州逐漸漢化,成為中國南方第一大港。 如無六朝時期的多方經營,廣州也不會從原始草昧的環境發展為對外交通經濟中心。《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論述廣州處於魏晉六朝由開發至繁盛的過渡期,並旁及六朝時期廣州的吏治、少數民族的漢化、海外交通和貿易等議題。 作者簡介 古紹璋(1950–1984) 廣東中山人,出生於香港。1963年入讀英華書院。1970年參加香港大學入學試,中史科考獲A級。1973年於香港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後,隨即留在母校念碩士、兼任助教,並追隨香港大學中文系金發根老師研究魏晉南北朝史。1975年9月,返母校英華書院任教中國語文、中國文學及中國歷史科。碩士論文〈六朝時期廣州的開發〉於1980年獲通過,取得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82年獲教育署委任為中國歷史科課程委員會委員。1984年5月病逝於香港。 編校者簡介 古競豪(1983–) 父古紹璋,外號古夫子,天主教徒。1995年入讀英華書院,2001年轉往香港道教聯合會青松中學就讀。200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語文教育系,論文題目為〈如何從字詞教學提升中學生的古文理解能力〉。2011年修讀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碩士論文〈甲骨文與商代祭祀樂器〉於2014年以優異成績通過,取得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學中文及普通話科老師。 《六朝時間廣州的開發》古紹璋原著、古競豪編校開度:140mm × 210mm頁數:216頁定價:港幣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粵菜的精髓是甚麼?
世界菜系之味,大體可分為清鮮與濃醇兩脈,粵菜是清鮮之典型,以原味本色為終極追求。粵菜之中又有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三大菜系,它們之間有甚麼區別,各自又如何體現粵菜的風味? 廣府菜:崇尚清鮮淡雅 廣府菜講求清、鮮、爽、嫩、滑、香,其中清、鮮當頭。以上湯為例,熬製時雖使用多款食材,但卻呈現清淡質感。廣府菜的香味與「鑊氣」也只是嗅覺上的追求,食物入口後仍能嘗到其突出的本味,可謂「人淡意長,味淡香濃」。 潮汕菜:食材的鮮活 x 調味的淡雅和諧 潮汕菜的口味更清淡,就連煲湯時也要求湯的表面不見油網。烹製滷水時,潮汕人會使用十數種香料以達到「和味」的平衡狀態。除此之外,潮汕菜講究「一菜一醬」,幾乎每道菜都配有專屬醬料,例如常配於牛肉火鍋的沙茶醬以多種果仁香料加油鹽熬製而成,口味香醇獨特,醬菜分離亦巧妙地解決了飲食上眾口難調的難題。 客家菜:鹹香濃醇 客家人居於山林之間,體力消耗較大,需要多補充鹽分,因此客家菜如燜全豬、釀三寶或鹽焗雞等菜式在粵菜中稍顯鹹香濃醇,不過同樣注重保護食材本味,對「鹹、肥、香」的表達直接痛快。 無論廣府菜、潮汕菜和客家菜之間有多少差異,它們的烹調方式都忠於食材的本質。由趙利平所著的《大粵菜》深入探討了粵菜各個菜系的歷史演變與風味特色,揭示了粵菜的文化價值與飲食哲學,讓讀者在其中感受到粵菜獨特的美感。 《大粵菜》作者:趙利平頁數:376頁開度:190mm x 260mm定價:港幣198元
Skip to content
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是怎樣的?
在哲學家或一般人眼中,「甚麼是幸福」可以是一道既抽象又具體的問題。不過對歷史學家而言,「甚麼是幸福」可以視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 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蒲慕州 曾以「幸福」為題將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準備和想像串連在一起,比較古代埃及和中國兩個文明的特性:「對於埃及人來說,陰間是一個神靈佔主導地位的世界,每一位死者都會成為『奧塞利斯的信徒』。古埃及人對陰間的想像,可說是在宗教背景下構建的幻想故事:死者是一個正義和完美無瑕的靈魂,必須通過各種考驗,在魔法咒語和仁慈的神靈保護下,才能克服所有困難到達目的地—奧塞利斯的國度。 對於古中國人來說,陰間和地上世界一樣,人們仍需要通過做一名好公民所要求的事情來積極尋找幸福:納稅,向地下官僚機構報戶口、金銀衣紙賄賂官員,購買一塊土地建造房屋。對他們來說,要在陰間實現幸福的生活,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不能像古埃及人那樣得到奧塞利斯的保證。」 「歷史學家,也許私底下會覺得自己可以貢獻某些哲學意見,但實際上那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原來哲學議題能夠成為一種思考方式,幫助歷史學家了解事情,正如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 圖片及內容出自最新出版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