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三聯作家
三聯作家
田小琳
語言學家,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1966年山東大學研究生畢業。曾任香港嶺南大學榮譽研究員、中國語文教學與測試中心主任。現任全國普通話培訓測試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山東大學合作博士生導師及內地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並任香港中國語文學會副主席、國際漢語節協會會長、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學術顧問等。著有《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文集》《香港社區詞詞典》《香港語言生活研究論集》《香港中文教學和普通話教學論集》《香港語言文字面面觀》等,合著《現代漢語》《漢語句群》等,並主持修訂《現代漢語學習詞典(繁體版)》,主編《全球華語語法·香港卷》《漢字字形對比字典》。參與香港中小學有關《普通話》教材編寫工作,擔任顧問。
米哈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曾任該系助理教授(研究),現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嶺南大學文化與創意研究院兼任副教授、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文學組別);現為香港電台第一台節目《是日快樂》主持。 著作包括訪談集《文藝勞動:香港創作人的工作與日常》、短篇小說集《在很久很久以前》、《佈道後的幻象》、《餡餅盒子》;散文集《青春是一朵西蘭花》、《學做龍蝦或騎象人》、《一件有益的小物》、《昨天喝了河豚湯》、《讓希望催促自己趕路》等等。
朱少璋
多年來從事研究、創作及教學。2018年民政事務局頒發證書及獎章、2021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授予「藝術家年獎」,表揚其促進文學藝術發展及藝術評論之貢獻。作品曾榮獲「中文文學雙年獎」 及「香港書獎」等重要獎項。
朱國斌
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公法與人權論壇主任;法學博士,Habilitation;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兼任山東大學客座教授,武漢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國際比較法學院院士,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中華司法研究會理事,法國比較法學會會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粵港澳大灣區專責小組成員;廣東省本科高校法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近年主要著作包括:《當代中國政治與政府(第三版)》(2015),《建構“一國兩制”憲制——在動態中達至平衡》(2020),《香港特區政治體制研究》(主編,2017),Deference to the Administration in Judicial Review: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主編,2019),Personal Data (Privacy) Law in Hong Kong–A Practical Guide on Compliance(主編,2020),《香港國家安全法:法理與實踐》(主編,2021),《粵港澳大灣區法制建設:合作與創新》(主編,2022)。
安靜
香港大學輔導學碩士,資深心理輔導及治療師,兼日本專業整理收納協會一級顧問。融合身心療癒、催眠、夢境分析和整理收納等多元技巧,助人療癒創傷,重拾真我。曾為多間知名醫院及慈善機構服務,獲Mind HK Media Awards兩項大獎提名,一直致力推廣心理健康教育。她跨界思維獨特,實戰經驗豐富,為心理學領域帶來創新視角,引領大眾邁向自我療癒之路。著作包括: 其中法雙語小說《Un rayon de lumière dans la Cité des ténèbres/愛在燈火熄滅時》,亦榮獲中國豆瓣徵文大賽小說組冠軍。
邢義田
夏威夷大學歷史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秦漢史、古代中外交流史、羅馬史。出版有《秦漢史論稿》(1987)、《西洋古代史參考資料(一)》(1987)、《古羅馬的榮光》(1998)、《天下一家》、《地不愛寶》、《治國安邦》、《畫為心聲》(2011)、《立體的歷史》(2014、2020)、《畫外之意》(2016、2020)、《今塵集》(2019、2021)、《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2022)、《古月集》(2024)。
李成
生於上海,1985年畢業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外語系,隨後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亞洲學碩士和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曾長期擔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亦是首位華裔主任。現任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創始主任、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國中產的發展和演變、中國的科技政策和公共衛生政策、中美智庫比較和中美關係。著有《再次認知中國》《架起跨越太平洋的思想橋樑》《變化中的中國政治版圖》《中國政治發展:中美視角比較》《中產上海:重塑中美交流》《中美關係:變局中的利益交匯點》等十餘部中英文學術專著,並在國際著名學術和政策雜誌如《世界政治》《中國季刊》《外交》等發表數百篇文章。
李欣穎
河北師範大學學士,北京清華大學碩士,修讀應用語言學課程。曾於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英語。八十年代末遠赴英國,開始國際漢語教學,曾任教於愛丁堡大學和伊頓公學。1997年來到香港,在香港港島中學從事國際漢語教學並任教至今。參與編著享譽國際的《輕鬆學漢語》系列教材。
李家文
香港樹仁大學助理副校長、傳訊及公共事務處總監、新聞與傳播學系專業應用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範疇包括新聞學、數碼人文發展、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以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1997年在樹仁學院(現正名為香港樹仁大學)畢業後,先後在本港電視台擔任港聞記者、駐北京新聞中心主任和新聞報道員等不同崗位。期間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曾獲選參加美國國務院學者交流計劃,成為SUSI(The Study of the U.S. Institute on Journalism and Media)項目新聞與傳播訪問學者。現為Now新聞《時事全方位》節目主持、香港電台《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主持和社區參與廣播服務評審委員會成員。著有《武藝傳承:香港葉問詠春口述歷史》和《新聞是歷史的畫面:香港的電視新聞》等。2023年憑繪本《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阿樺出拳》及《香港非遺與葉問詠春:阿樺秘笈》 奪得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兒童及青少年)。主理紀錄片《守道》、《記錄時代》及《撼動》;2023年監製《無涯:中華武術傳播》。
李萍
從教四十餘年,其中包括近三十年IB DP中文課程教學經驗,歷届任教班級國際聯考平均成績均保持6分以上,為IB DP考官、教師培訓官,現任中國常熟世界聯合學院(UWC)副校長。合著《DP中文A課程試卷2比較論文優秀範文點評》、《IBDP中文A課程文學知識小辭典》。
吳星華
IBDP中文B、中文Ab initio、中文A教師培訓官,IBDP中文A考官,有二十餘年的IB和IGCSE中文課程教學經驗,現任青苗教育集團副總校長。著有《展望——IGCSE 0523 & IBDP中文B SL》、《DP中文B考試指導》、《DP中文B寫作文體手冊》、《DP中文A文學課程文學分析指導》。
吳海傑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院長(研究)、教授,香港大學法學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碩士、博士,劍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復旦大學和墨爾本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香港法律史和近代中國法律史,出版四本獨著和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不少更發表於國際頂尖的法律和歷史學學術期刊。新作 《噤若寒蟬:港英時代對媒體和言論的政治審查(1842-1997)》2024年多月成爲三聯書店暢銷書三甲。亦是香港電台歷史節目「歷史係咁話」、「中國遠朋與近鄰」和「中國復刻與新潮」的節目主持。
林來梵
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精品課程《憲法學》課程主持人,清華大學法學院憲法學學科負責人,清華大學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法學會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副會長;兼任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備案審查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主要研究憲法學基礎理論、人權規範理論、合憲性審查制度等領域,旁涉法理學、比較法學的部分領域,被認為是當今我國「規範憲法學」的代表性學者。代表作有《中國的主權、代表與選舉》(日文版)、《從憲法規範到規範憲法:規範憲法學的一種前言》、《憲法學講義》、《憲法學的脈絡:四個基礎性概念研究》、《憲法審查的原理與技術》(編)、《文人法學》等。
林婉雯
英國筆跡專家公會首位華人筆跡專家及研究委員、Scientific Association of Forensic Examiners 及American Handwriting Analysis Foundation會員。先後取得香港城市大學應用心理學社會科學碩士學位、澳洲麥覺理大學管理學碩士學位,及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學(榮譽)學士學位;亦為香港會計師公會會員及香港調解資歷評審協會之認可調解員。過往曾任職於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及擔任不同企業之首席財務官及公司秘書、前《都市日報》專欄作家,現為執業筆跡專家、企業管理顧問、《橙新聞》專欄作家。 著作包括:《你有多久沒寫字?原來筆跡能反映你的個性!》《原來筆跡藏著心底話!21堂成長必修的筆跡課》《你是誰?我是誰?解讀人心的筆跡秘密》《職場筆跡知你我:不可不知的筆跡分析技巧》《筆跡心理學:兩性關係的秘密》《筆跡心理分析之職涯規劃篇:你找到合適的工作嗎?》
周佳榮
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士(歷史學),香港浸會大學榮休教授,新亞研究所亞太研究中心主任。專攻中國史、日本史及香港研究,兼及中外交化交流,並從事有關方面的教研工作,已刊著述多種。
周家建
加拿大華裔歷史研究者,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文學士,香港大學文科碩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先後任職於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古物古蹟辦事處、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著有《吞聲忍語:日治時期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濁世消磨:日治時期香港人的休閒生活》、《建人‧建智:香港歷史建築解說》、《坐困愁城:日佔香港的大眾生活》、《昂船光影:從石匠島到軍事重地》、《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等著作。
邱逸
現為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博士從事高等教育和其相關領域的工作二十年,涉及廣泛,參與殊多,如部門主管、教務委員會成員、課程開發者和碩士學位課程負責人等。邱博士教學經驗豐富,擅於連繫古今,結合歷史文本和全人教育,設計了多個古智今用課程。過去20年,邱博士積極參與公眾講座講解國情,尤其是通過中國文化和歷史連結當代中國,共舉辦超過160 場有關國情和國家安全(戰略)講座,曾合作機構包括:政府機構(公務員學院、懲教署、警察學院、教育局、機電工程署等)和文化機構(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香港歷史博物館等)等。邱博士具有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研究背景,在香港的教育和香港歷史領域,著作豐富,包括細說金庸的武俠世界東西南北地理密碼的《金庸小說裏的中國地理》(2014);將香港自新石器時代到 1997 年的歷史作濃縮梳理的《香港極簡史》(2021);撰寫香港二百年中學史的《皕載自強-英華書院二百年校史》(2018)、研究九龍城區近千年歷史和區內古蹟歷史並完成了《樂善啟德‧歲月龍城》(2018)等。邱博士也有 20 多年傳媒專欄寫作和編輯經驗,發表近 300 篇時事評論。邱博士也熱心參與社會活動,他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香港考試及評核局公民與社會發展委員會委員和香港歷史博物館歷史教育計劃顧問等。
建築遊人
建築遊人原名許允恆(Simon Hui),現職高級項目經理,畢業於英國紐卡素大學建築系、英國東倫敦大學建築系和曼切斯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香港、倫敦、紐卡素等地工作,並曾參與香港、北京、上海、天津、倫敦、埃及、蒙古、聖彼得堡、中東等地的建設項目,當中包括香港APM、i-SQUARE國際廣場、圓方、上海APM、合肥香格里拉大酒店、烏蘭巴托香格里拉綜合發展項目、香港大學黃竹坑學生宿舍等。 建築遊人由2008年至今,在香港、台灣、北京、新加坡等地撰寫建築網絡文章,隨後成立自己的YouTube頻道,並曾在香港《信報》、倫敦《英中時報》和北京《中華建築報》等報章撰寫每週建築專欄,以及出版《築、旅、圖》、《築覺——閱讀香港建築》、《築覺II——閱讀東京建築》、《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築覺IV——閱讀北京建築》、《築覺V——閱讀紐約建築》、《築覺VI——築遊香港》、《築覺VII——築遊新加坡》、《築覺VIII:築遊巴黎》和合著《筆生建築》、《建築思話》。 建築遊人熱愛建築,亦積極參與及籌辦香港建築師學會的活動,對推動香港的建築發展不遺餘力。他亦熱愛武術,現是跆拳道黑帶四段、香港註冊跆拳道教練及裁判。喜愛與大家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築物和文化特色。
禹慧靈
曾任香港英基學校協會中文課程總監。禹老師先後在中國、澳大利亞的大中小學任職,教授中文作爲第一、第二語言的課程及IBDP認識論課程,擁有多項國際課程的規劃複審、教學管理、考試評估、教師培訓、資格授權等工作經驗。著有《IBDP中文A語言與文學課程學習指導》、《IBDP中文B課程學習指導》。
孫甘露
生於上海。作家,現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專職副主席、浦東新區文聯主席、《萌芽》雜誌社社長、《思南文學選刊》雜誌社社長、華東師範大學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院長、南京大學創意寫作導師。著有《訪問夢境》《信使之函》《我是少年酒罈子》《憶秦娥》《呼吸》等。作品有英、法、日等多種譯文,被收入海內外多種文學選集。他的寫作和文學活動,是當代文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去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