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學科的思想史(普通本)
簡介
本書是歷史學者王汎森的治史經驗及學思歷程訪談。王汎森,1958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師從余英時。主要研究領域是明清至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跨學科的思想史」收入有關王汎森先生治史的若干心得文章,範疇不限於思想史領域,亦旁及整體的史學趨勢、治史及讀書經驗等,部分已在刊物中發表,部分是未刊稿。下篇「思想史訪談錄」,由編者謝偉傑提問,圍繞王汎森先生學思經歷、思想史研究的經驗及方法等進行訪談,讀者可深入了解王先生研究歷史的獨到視角、實踐心得以及史料運用等,這亦是王先生對其多年來學術道路上的一次概括回顧。
目錄
上篇 跨學科的思想史
近代西方史學的新趨勢 002
當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兩個流派 027
思想史研究經驗談 043
「風」與歷史解釋 064
跨學科的思想史——以「廢科舉」的討論為例 079
思考與讀書 104
下篇 思想史訪談錄
思想的背景 118
著作的分析 138
思想史的外緣 182
訪談後記 194
編後記 196
作者簡介
王汎森
臺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2004年當選中研院院士,2005年獲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現任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專業領域是明清到近現代中國的思想史、文化史、學術史和史學史,近年來將研究觸角延伸到所謂中國的「新傳統時代」,包括宋代以下理學思想的政治意涵等問題。著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運動的興起》、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晚明清初思想十論》、《權力的毛細管作用》、《執拗的低音》、《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歷史是擴充心量之學》等書。
謝偉傑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中國歷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新亞書院通識教育主任。其教研興趣為秦漢與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軍事、政治與社會史。
學者推薦
王汎森先生之治思想史,長於深入「內在理路」,兼與其系譜內外之「思想資源」參互對觀,進而舉重若輕地拈出要義,予人深切雋永之啟發。先期作品所揭「權力的毛細管作用」、「主義時代的來臨」、「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執拗的低音」、文科學術中「人的消失」、「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諸說,皆有別裁之功,飲譽學林。
斯編《跨學科的思想史》綜其一貫之旨趣,授以度人之金針。而於以下數端,致意尤深。其一為思想與歷史之交互。思想史之書寫無法自外於史學之「大勢」,又確有其特別範疇、進路、功夫與關懷,此編類有親切之發明。其所關懷者非止「歷史之思想」,更在「思想之歷史」,闡明「思想在歷史上的作用」;並以其運思與撰述,自驗其主張與方法。其二為思想與學科之糾葛。以多種學科視角切入思想史,猶如借得「分光之鏡」,因見七彩「光譜」;兼獲「概念工具」,充益思想武庫,如以經濟學「傳訊機制」探討清末廢科。其實,思想史既是「跨學科」的,一如「山峰獨立而底座相連」之譬喻;還是「超學科」的,其中「無形」而有力之「風」與「勢」,難為具體學科所拘限,或需「升一格」以求通解。其三為思想與生活之融通。思想非止為懸浮之觀念,更可見諸日常之生活。尤其吾人身處今日,不斷加速、支離的生活日常,屢被異常、反常和無常所摧陷,對於書中所論知識與思想之「充實」和「樂趣」,當有更爲深切之想望。
書中對於卡爾《何謂歷史》所論,既有延展,亦有省思。如若歷史真是「過去與現在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那麽思想史研究中,此種「對話」尤顯意味深長。究極而言,思想乃是人類「存在」的一種方式,思想史研究又是對於此種「存在」方式的不斷重訪、確認與言詮。當然還可沉思的是:今人能夠留下何種「思想資源」,值得百千年後的人們「倒駕」重訪?
——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李林教授
本書一如王汎森先生的著述風格,展現了令普通讀者難以逾越的博學。書中引人深思之處,是梳理百年來史學研究脈絡,進而確定該選擇哪些思想家、透過何種思想來觀察歷史,形成判斷。其中,兩點頗為關鍵,一個是思想史研究中“人的回歸”,另一個是思想史研究的「議題」選擇。
王汎森先生認為,思想史要注重「人」,包括大學問家、精英階層、普通人,甚至歷史上無聲的人。書中述評了形形色色的思想物件,以及研究他們的思想史家。在述與作之中,作者挑選了歷史上看似遙遠卻實有聯繫的思想家,以其互相關照,引起今人迴響之處,著思著墨,勾勒思想史上的通達圖景。由此,孔子的「思而不學則罔」能與杜威(John Dewey)的《思維術》相聯繫;曹操的“以泥水自蔽”才跟張溥“七錄齋”有了相似之處。
在感慨作者思接千載之餘,讀者難免疑惑:究竟何種機緣令歷史上的人物被聯繫在了一起?這便關係「議題」。顯然,王汎森先生不認為在歷史上出現過的人,都可以作為思想史研究的物件,況且「史無定法」,因此對曾經風靡一時的「年鑑學派」、「新政治思想史」等主張,都持審慎態度。作者認為,有了合適的「議題的設定」,才能展示思想的豐富性。至於如何確定「議題」,書中三個例子值得揣摩。一個是蘇東坡的「熟讀深思子自知」,是說先有問題,讀書所得作為佐證,輔助形成新見;另一個是朱熹說讀書不能有先入為主的意見,是說讀書後,方能形成問題;兩者看似不一致,實則是梁漱溟所說「有主見方是學問」的一體兩面。當議題與「人」相恰,便能發現思想的獨特性及其在歷史上的關聯度。是故,書中揭示了《菜根譚》的江右王門色彩與《漢學商兌》的思想史價值。
王汎森先生這部新著,引人深思處甚多,希望讀者在慨歎「天才成群地來」之餘,還能明白,天才在想些什麼。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解揚博士
王汎森教授是當代華文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歷史學者,他研究近世以來的中國思想史,治學視野寬廣,時常提出新穎洞見,言人之所未言。《跨學科的思想史》一書,上篇收錄他省思治史經驗的幾篇文字,下篇則是一篇深度訪談,書的篇幅不大,卻觸及了眾多課題,也呈現作者對於研究方法的思考。王教授在書中並不拘泥於某一學派或研究方法,反而一再強調史無定法。他幾次提到,歷史如風,「萬狀而無狀,萬形而無形。」人要怎麼捕捉風的形狀呢?自然是十分困難了。歷史學者也是如此,因此更需要從多方面、多層次地思考歷史課題,借用各種思想資源來挖掘新的問題——這也是本書書名的意涵。本書內容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但有幾個觀點和比喻特別給人啟發的。比如,王教授一再強調,不能把歷史想成是單線前進,需要聽見歷史中的「主調」與「低音」。近代以來的思想史著述往往跟太過著眼於主調(比如對於五四與新文化運動的關注),而傾向把歷史簡單化、樣板化,反倒忽略了無法被放進主流歷史框架中的角色。事實上,一個時代的眾多思想因素往往會多方激盪,往復來回,既彼此競爭,又相互影響,猶如棋盤對弈。歷史學者必須具有全局觀,著眼整個棋盤的動態。
王教授也提到「史事的邏輯」與「史家的邏輯」之間的落差,或者是他在別處提到的「倒著放電影」與「正著放電影」之間的差異。歷史學者既然是在研究過去之事,往往很難不被後見之明所影響。正所謂知識的詛咒,——「有知」之人無法想像「無知」的狀態。一旦知道結局,所有細節都理所當然的向終點奔去。但一旦如此,就忽略了歷史過程中的各種偶然與意外。尤其,歷史的主流未必是一夕之間成形,有時是涓滴溪流,逐漸累積,因為某個機緣,化為滔天洪水。換言之,邊緣一躍成為中心。若沒聽見歷史中的低音,往往就無法理解、或者誤解這種歷史的動態。這不只是歷史如此,我們所面對當下世界似乎也是如此。歷史研究並非門檻特別高的學問,但一份研究的好壞、是否能有廣泛的影響力,往往最終取決於是否能以小見大,把握著複雜歷史局面的關鍵。
——台灣「故事」網站創辦人暨主編涂豐恩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