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及香港掌故,怎能不說魯金?「魯金作品集」系列叢書涵蓋生活、賭博、粵曲、街道歷史、廟宇文化等範疇。最新出版的《香港歷史掌故叢談》、《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以及《香港社會掌故叢談》由個人生活、社會脈絡以至過往歷史各方面的掌故軼聞,重現香港百年來的社會百態:

【歷史回顧】《香港歷史掌故叢談》
探究正史以外的傳說奇聞
除了記錄「香港淪陷與重光」、「國父孫中山訪港」等重要史事,《香港歷史掌故叢談》亦收錄了讀者意想不到的香港掌故:稱霸水域的海盜張保仔、發現於萬宜水庫的古沉船、二十世紀早期的裸體運動,為香港的故事增添了傳奇一筆。

頁數:312頁
定價:$108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線上購買:https://bitly.cx/2O23

【生活痕跡】《香港民生掌故叢談》
從生活四周發掘有趣史事
集「衣食住行」於一身,囊括了香港人生活上各層面的掌故,例如中西食肆、新春習俗、食水供應等。此外,魯金亦就個人觀察發掘不少鮮為人知的史事,如清代時香港下雪的天文現象,對屬於亞熱帶氣候的香港甚為罕見。

頁數:328頁
定價:$108
出版日期:2024年4月
🔗線上購買:https://bitly.cx/YSyM

【社會脈絡】《香港社會掌故叢談》
以小大見小洞悉香港社會發展
《香港社會掌故叢談》概述一切有關社會發展的範疇,包括人口統計、教育面貌、公共政策以至社會安全等,改用宏觀角度觀察港人生活。

頁數:280頁
定價:$108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線上購買:https://bitly.cx/rxm8c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沒有「她」,就沒有今時今日的銅鑼灣?
黃蘭芳,在傳統禮教下沒機會認字受教育,卻在關鍵時刻帶領家族渡過難關,夷平利園山,成就今日的銅鑼灣。 由北山堂基金策劃、王國璋及鄭宏泰博士所著的《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 ,爬梳大量的一手史料及訪談,娓娓道出利氏家族由販售鴉片起家到重振家業的故事,當中亦包括黃蘭芳這位家族中的傳奇女性。 1928年4月30日,香港鴉片大王利希慎在中環遇刺身亡,黃蘭芳頓時擔起一家之主之務,處理利希慎家族中的所有事務。 黃蘭芳出身廣東台山的某家地方大戶,自幼纏足,在傳統禮教下只能當個閨女,沒機會認字受教育。利希慎去世事出突然,黃蘭芳雖因此焦頭爛額,卻堅持辦好亡夫利希慎的葬禮,由入殮至出殯的所有事務都一力承擔。香港西報《士蔑報》曾譽之為「最費心籌辦、耗資最鉅的華人葬禮之一」。 及後,黃蘭芳窮於應付大量她本來並不熟悉的事務,其中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解決利希慎鉅額貸款的還款安排。利希慎置業公司因有大批土地欠下巨債,保守估計,利家當時的債務總額接近400萬港元。裕成公司股東團更曾登報向黃蘭芳喊話討債,讓黃蘭芳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 究竟是要變賣大量物業償債,讓利家重新出發,還是該為了盡量保全利家的物業,設法重組債務,並以物業租金和利舞臺等生意的收入來長期還貸、儉省度日?考慮到房地產已經成為利氏家族的主要業務,黃蘭芳最終堅持不變賣任何產業,靠收租償押,保留利家實力。戰後,黃蘭芳在長子利銘澤的鼓勵下命人夷平利園山,大力發展銅鑼灣,最終利氏家族得以重振家業,成為銅鑼灣的大地主。 時代不斷演變,但願今日的女性面對着事業、家庭和人際等種種的挑戰,亦能衝破限制,活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以上部份內容節錄自《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 閱讀推薦 《愚公不愚—利氏家族與香港世紀變遷》策劃:北山堂基金作者:王國璋、鄭宏泰頁數:512開度:185 x 250mm定價:港幣$1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許倬雲:「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
2024第六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晚年力作《經緯華夏》的全新繁體增訂版! 圍繞「我要從世界看中國,再從中國看世界」這一發端,許先生以九十高齡迎難而上,八易其稿,結撰出一部華夏文明從成長成型的傳記。是次增訂版更加入許先生親撰的兩篇約二萬字長文: 《經緯華夏(繁體增訂版)》作者:許倬雲頁數:310頁定價:$168 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當歷史成為「迷題」,我們如何用文學繼續追問?
1949年4月6日凌晨,200多位台灣學生被軍警直接逮捕,他們被控涉嫌「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煽惑人心、擾亂秩序、妨害治安、搗毀公署、私擅拘禁執行公務之人員」等罪名。事件發生後,學校在政府督導下成立「整頓學風委員會」重新審核學生資格,被除名的學生多達36名,被補學生陸續被起訴或遭到以各種罪名的「二度逮捕」。校園的校風轉趨保守,學術自由深受反共教育干預,白色恐怖在校園蔓延,史稱「四六事件」。 若不惜憾事只成為過去,我們又該如何追憶下去,讓世人記住歷史? 「其實,我之所寫,不是要刻意宣傳什麼理念,而是現實存在但以前不能談,一般人也不知道的一段台灣史而已。我之所以會一直寫它,當然是因為對它有一定的認識與感情,更因為它對台灣社會以及兩岸關係的今天或者未來都有很重要的以史為鑒的意義,因此希望有更多關心台灣問題終極解決的人可以通過具有審美價值的小說來理解它的意義。」 ——藍博洲,輯錄自《台北戀人》港版自序 由台灣作家藍博洲所著的長篇小說《台北戀人》,在多年蒐集四六事件歷史證言與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寫成。全書以第一人稱敘事,講述一位老婦人從北京回到台灣,逐一探訪當事人,尋找五十年前失蹤的戀人,揭開四六學運前後的塵封記憶。而在輔線中,九十年代的台灣大學生發起了解禁平反運動,以獨特的視角解讀白色恐怖下的台灣學生運動。 《台北戀人》作者:藍博洲頁數:440頁開度:140 x 200 mm定價:港幣148元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橙新聞】藝術家吳歡趣談繪畫 暢聊吳氏家族園林往事
「中國的收藏離不開園林。」 古代園林雲集各方江南才子吟詩作對、飲酒作樂,因此現今不少極具文化價格的書畫題字,都與園林甚有淵源。中國文化世家宜興吳氏以園林起家,明朝時坐擁三十座園林,歷五百年至今依然人才輩出,活躍於文化及藝術界別。 適逢《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出版之際,四位吳氏近代書畫家的作品日前於香港集古齋展出,當中吳氏後人兼著名書畫家吳歡更親臨現場分享繪畫心得和家族故事,印證書中記載的家族史事。 橙新聞專訪全文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始於中國繪畫與園林藝術的研究,歸於吳氏家族故事的述說,將「中國園林藍本」止園及宜興吳氏在歷史文化上生生不息的家族案例同時展現於讀者眼前。 《吳氏止園:跨越大洋的藝術傳奇》作者:劉珊珊、黃曉出版日期:2024年3月按此線上購買
Skip to content
【編緝推介】《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
1348年,佛羅倫薩暴發了一場殘酷的疫病(黑死病),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引起了整個歐洲極大的恐慌,許多人因此喪生。隔年,意大利作家喬凡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以這場瘟疫為背景,執筆寫下了不朽的傑作《十日談》。如同他在書中所描繪的那樣,生存與否的不確定性,使得人們產生了「活在當下」的強烈情緒。 2020年,百年一遇的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不僅衝擊了世界公共衛生體系,也造成政治、社會、文化層面的連鎖反應,暴露出全球化時代人類社會的脆弱性。著名歷史學家許倬雲教授觀察到美國當下混亂的社會形勢,以及疫病蔓延下的世道人心,曾飽含憂思地說:「美國正在暴發的疫情的影響是世界性的,也是生物性、病理性的,這種蔓延的趨勢不容易制止。但比疫情更嚴重的,是文化性、社會性的集體瘋狂。」疫情不僅影響了宏觀的世界格局,也在微觀層面影響着每一個具體的人。在這個冬春之交,我們心中難言的恐慌,似乎與中世紀歐洲深陷疫情的人們並無二致,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渴望智慧,盼望著能在變幻莫測的時代中找到一份行動綱領。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倬雲先生應高山書院邀請,藉薄伽丘《十日談》之名,開展了歷時兩個多月為期十次的線上講座。這十期講座有不同的主題,既回望遠古歷史,也深入探討當前社會的重大議題。在與數十位院士、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的提問交流中,許倬雲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和博古通今的視野,為我們展現一幅廣闊的思想圖景。從疫情恐慌下的人類社會,到中美爭端下的世界格局;從美國國家精神的日漸衰敗,到新技術、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未來;從全球化的市場經濟,到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 這十期講座經匯總編輯,集結為《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一書,可以說既是為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把脈問診,也是對當下問題和出路的總體性回應,堪稱許先生九十年人生思想之總結。他用畢生所學將歷史摺疊,又毫無保留地向我們展開,他的文字無異於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樑,連接過去與未來,啟迪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永恆課題。 對於已經94歲高齡的許倬雲先生來說,創作不僅是腦力的激盪,很多時候也是與身體作戰的過程。在《許倬雲十日談》中他寫道: 「今天的發言是在病房裏面,這是醫院幫助我在家設置的病房。鏡頭前這個是電動吊兜,把我從輪椅升到床上,從床上提回到輪椅。我自己不能動,要靠機器幫忙。在這種情況下,我與各位共同努力的時間不會太長久了。當然,每一句話都出自我的誠心。我盼望此時此地走這一遭,有機會與大家說這些話,使大家心裏激動一點,本來平靜無波的心裏可以起個漣漪。小波浪可以造成大的潮流,推動大家不斷地進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有不息的自強,才是真正的健康和健全。」 在後疫情時代,「活在當下」固然是一種選擇,但在這既短暫又永恆的風雲變幻中,他想提醒年輕的朋友,要記得反省我自己有沒有作為其中的一份子,促成了這個風雲變幻,我們不能完全安於說「我的日子好,就夠了」,我們每個人要想想未來該怎麼做,要想想現在該怎麼做。 「我們追求的是知識,但知識提升更高層次才是智慧。僅憑個人的智慧是不夠的,許多人的智慧合在一起才能構成文化的潮流……人類文明這輛列車要繼續往前走,必須要保持文化的動力……我們讀書人讀書不是為學位、不是為地位;讀書是為生命,是為自己『求心之所安』。 」 在快速變化且充滿挑戰的今天,理解世界格局和預見人類未來變得尤為重要,我們應如何與世界相處?我相信答案會是:「要有一個遠見,能超越你未見。」 《許倬雲十日談:當今世界的格局與人類未來》講授:許倬雲整理:馮俊文出版日期:2024年7月頁數:256頁定價:港幣148元 按此線上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