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三聯作家
三聯作家
徐成
浙江人,在天南地北生活過,目前定居香港。金融從業者;飲食作家,著有《香港談食錄》兩卷,《日本尋味記》卷一;CCTV與RTHK合拍紀錄片《香港之味》總顧問;《香港地方誌.飲食卷》撰稿人;文學翻譯,已出版譯作兩種。人生最大樂趣在於走走吃吃,在香港街頭巷尾各類食肆留下覓食身影,又常在世界各地尋找美食,希望通過文字可以將這種對美的追求與讀者分享和探討。在《大公報》撰寫飲食專欄「飲饌短歌」;二零一四年開設公眾號「走走吃吃」。
夏妙然
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日本研究博士、浸會大學傳理學文學及傳媒管理社會科學雙碩士、資深廣播傳媒人、各大學講師及學術嘉賓。曾獲二十個國際廣播獎,為日本全國押花藝術協會導師、 東京草月流會師範、日本和裝教育協會導師、裏千家淡交會香港協會會員。2020年憑作品《廣場裡的午餐——我愛巴黎》獲美國費城191屆花展押花組冠軍、2024年日本第16屆世界麗乾花大賽殿軍暨立川市教育委員會賞特別賞、加拿大第112屆卡加利牛仔節世界花藝大賽纖維藝術組金獎,共十三個國際獎。著作包括:
馬克.奧尼爾(Mark O’Neill)
Mark O’Neill was born in London and educated at New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Mark has worked in Asia since 1978, in Hong Kong, Taiwan, India, China and Japan, for the BBC, Reuters,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nd other media. He has written 16 books, of which eight have edition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
馬亞敏
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主修英國語言和文學,並於加拿大女王大學 (Queen’s University) 獲得教育碩士,主修課程設計及第二語言教學。在過去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她先後在上海教初中和高中英文,在加拿大和中國香港的大學教授英文,在香港英基學校協會(英國教育體制)下轄的小學、中學教授中文,並擔任中文系主任。馬老師的學術研究專注於英語教學和漢語教學,多次在國際性的研討會上宣讀和發表論文,常年爲多個國家及地區的漢語教師提供培訓。從教三十多年來,她積累了豐富的一綫教學經驗,對所有年級的漢語課程設計、教學管理、教師培訓、教學評估,以及初中和高中的校外公開考試(英國的中學會考和國際文憑考試)等頗具心得,並編著了享譽國際、包含多個語種的《輕鬆學漢語》《輕鬆學漢語(少兒版)》系列教材。
馬冠堯
廣東台山人,香港出生。畢業於香港浸會書院、蘇格蘭登地大學、香港大學工學院;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院和香港大學文學院。現為退休工程師,國史教育中心(香港)管理委員會委員。著有《香港工程考:十一個工程故事1841-1953》、《香港工程考II:三十一條以工程師命名的街道》、《香港建築的前世今生》、《車水馬龍:香港戰前陸上交通》、《戰前香港電訊史》和《港島北岸百年變遷 》。亦為《鑪峰古今 : 香港歷史文化論集》、「香港街角故事系列」和《星島日報》〈根本月報〉長期作者。
強世功
法學博士。現任中央民族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北京大學港澳研究院副院長。曾任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北京大學國家法治戰略研究院院長。2004年至2008年曾擔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調研人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法理學、法律社會學、政治哲學、憲法和基本法等。主要著作有《法制與治理》(2003)、《立法者的法理學》(2007)、《文明終結與世界帝國》(2021)、《中國香港》(2022)等。
陳守仁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教授,創辦「粵劇研究計劃」和「戲曲資料中心」並出任主任。2008年移居英國,2015年回港定居。近著有《香港神功粵劇的浮沉》(2018,與湛黎淑貞合著)、《粵曲的學和唱:王粵生粵曲教程》(2020,增訂第四版)、《早期粵劇史:麥嘯霞〈廣東戲劇史略〉校注》(2020)、《紫釵記讀本》(2021,與張群顯、何冠環合編)、《帝女花讀本》(2022,與張群顯合編,修訂第二版)、《粵劇簡明讀本》(2023)、《香港粵劇劇目初探1750-2022:創意與局限》(2024)、《唐滌生創作傳奇》(2024,增訂版)、《香港粵劇簡史》(2024)。目前擔任香港大學翻譯碩士課程客席教授,講授「音樂文獻及曲詞的翻譯」課程。
陳志華
土生土長香港人,現任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客席助理教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兼任講師、星島學習平台教學顧問、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等職;長期專注本地歷史、風俗文化研究,經常在報章發表有關香港歷史的文章、曾接受報章、電台及電視台訪問和擔任香港歷史講座講者及香港史古蹟考察導賞員等。陳氏著作甚豐,包括《簡明香港歷史》、《香港史教材套》、《香港古蹟考察指南》、《舊香港》、《漫談香港史》、《香港歷史之謎》、《趣談香港街道》系列、《追尋香港古蹟》系列、《漫遊香港屋邨》系列、《樂遊香港街市》系列、《香港巴士百年蛻變》、《香港鐵路百年蛻變》、《香港海上交通170年》、《圖解香港手冊》、《漫漫港歷史》等。陳氏亦曾撰寫多套中學中國歷史科教科書及擔任中學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及小學人文科編審和顧問等。
陳美齡
1955年出生於香港,家裡六個孩子中排行第四。1969年憑一曲Circle Game走紅港、台、東南亞;1972年憑藉《虞美人花》在日本作為歌手出道。先求學於上智大學國際學專業,後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兒童心理學專業畢業。1985年首次回國表演,以《歸來的燕子》、《原野牧歌》大受注目。同年結婚,翌年生下大兒子。1989年,前往美國史丹福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課程。留學期間的1989年,二兒子出生。1994年獲得教育學博士稱號(PhD)。1996年三兒子出生。之後,除了參與各類演藝活動,也兼任隨筆作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亞洲親善大使、日本抗癌協會「微笑大使」等,曾於香港及日本多間大學擔任教職,現為香港都會大學榮譽顧問、大阪經濟大學客員教授,活躍於各個領域。 2015年,繼大兒子、二兒子之後,三兒子也成功被史丹福大學錄取,一躍成為話題人物。隨著多本親子育兒的著作面世,引起很大回響,代表她已成為眾人眼中的教育家。 相關著作: 《50個教育法——我把三個孩子送進了史丹福》(2016)《40個教育提案——把快樂帶回給香港學生》(2017)《人生的38個啟示——陳美齡自傳》(2017)《家長不要做的35件事》(2018)《我們都是地球人——被遺忘的孩子》(2018)《美齡幸福便當》(2018)《讓孩子面向未來——30堂家長必修課》(2019)《愛在起跑線——成長黃金期的21個育嬰法》(2020)《媽媽加油——陳美齡為你解答37個教育難題》(2022)《50句打動人心的箴言》(2023)《成長里程碑——48個一至三歲育兒指南》(2024)
陳健成
1984 年生,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學士、歷史系碩士,東京大學博士課程肄業,現爲早稻田大學﹑上智大學等校兼任講師;主攻近世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之外譯有日英學術論文、書籍十餘種。近著《跟着東大留學生走讀江戶日本》(香港三聯書店,2023)。個人研究資源網站:kschan.info。
陳國成
英國倫敦大學亞洲及非洲研究學院人類學博士,現任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為華南宗族社會與組織、財產管理和轉移、宗教旅遊與身份政治、抵押習俗,以及福利人類學。
梁冠文
畢業於香港大學,早年出任4A廣告公司創作總監,現為作家及策展人。著作包括: 策展項目有《周大福九十周年展覽——一件首飾 一個時代》、香港城巿大學《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第二十屆中國(深圳)文博會香港創意館及香港「文創無界」延展。
許倬雲
1930年生,江蘇無錫人。著名歷史學家,匹兹堡大學歷史系榮休教授,台灣中研院院士。1962年獲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執教於台灣大學、匹兹堡大學,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夏威夷大學、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講座教授。學術代表作有《西周史》《漢代農業》《求古編》等;另有大衆史學著作《萬古江河》《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經緯華夏》等數十種行世。
郭志標
筆名英浩,香港資深行山人士,熱衷攝影,喜愛自然景物、歷史古蹟、民俗民情及鑽研本土文化。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漁農自然護理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委員。1997年曾義務參與香港旅行遠足聯會編製《1932-1997香港旅行隊伍進展里程》紀念特刊及復刊《旅聯之聲》工作。現任獵影遊會長。著有《香港本土旅行八十載》(2013)、《香港古道行樂》(2023)及《香港旅聞軼事》(2024)。
郭斯恆
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喜愛街道觀察及視覺文化。著作包括:
張展鴻
留學日本,在大阪大學人間科學科研究院取得博士學位;現職為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地區包括日本、香港和南中國;近年出版的書籍有:《涼茶在民間》(2024),《飲食香港:一位人類學家的日常觀察》(2024),和《昂平雲霧茶傳奇》(電子書,2025)。近年對沿海濕地社區特別感興趣,而且走訪中國大陸、日本、北美洲等地了解濕地保育與農業發展的關係。
張勵妍
廣州暨南大學文學學士,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從事語文及普通話教學超過二十年,曾任職香港的中小學以及多所大專學院,教授中文及普通話課程。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專業顧問、課程副主任。 張勵妍女士對普通話和廣州話的對比素有研究,著有多種普通話及廣州話教程。主要著作有《粵語(香港話)入門》、《國音粵音索音字彙》(與張賽洋合編)、《港式廣州話詞典》(與倪列懷合編)、《普通話字音記憶易》、《全球華語大詞典》(編寫組成員之一)、《普通話水平測試速戰攻略》(與劉懷真合編) 等。
黃志華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碩士,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新世紀以來,積極研究香港早期粵語歌的文化與歷史,梳理有關粵語流行曲創作的理論。近一兩年,不時在《明報》副刊發表文字。已出版的著作及合著達二十一本,包括近年面世的《香港詞人系列──盧國沾》(2016)、《情迷粵語歌》(2018)、《周聰和他的粵語時代曲時代》(2019)、《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歌詞卷》(2020,合編者有朱耀偉、吳月華、盧惠嫻)、《本可成佳話──粵語老歌故事及觀賞》(2023)、《○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2024)。
黃家樑
中學教師,香港歷史研究愛好者,現任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教育研究會會長、中史教師會副會長、第三屆「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得獎者,主講有關香港歷史、歷史教育、通識教育研討會或講座逾三百場,曾擔任香港歷史古蹟考察導賞員,並在報章上撰寫「香港倒後鏡」等香港史專欄,著作有《漫漫港歷史》、《藏在古蹟裏的香港》、《香港古蹟考察指南》、《簡明香港歷史》、《舊香港》、《漫談香港史》、《教育大數據》等數十種,近作《原來你也在香港》系列獲2019年第二屆出版雙年獎,《香港飲食遊蹤》入選香港教育城第21屆「十本好讀」教師推薦第一位、學生最愛書籍第七位。
黃敏華
香港嶺南大學翻譯學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曾獲第二十四屆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亞軍、第四屆香港出版雙年獎文學及小說出版獎。著有小說《給我一道裂縫》(二○○一)、《情感不良》(二○○五年與袁兆昌合著)、《見字請回家》(二○○八)、《一直到彩虹》(二○二一)、《金耳山奇遇記》(二○二三)、《再回到這裏來——進城.回歸.預言》(二○二四)。作品收錄於《香港短篇小說選一九九六-一九九七》、《二○○一中國香港最佳文學小說篇》、《香港文學小說選——傘》(二○○三)、《西新界故事》(二○一一)。曾任記者、編輯、中學寫作導師。現居加拿大溫哥華。
去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