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53年的石硤尾木屋大火,促使徙置大廈如雨後春筍般在港九新界出現,當局以「徙置思維」快速建造出成本廉宜、人口容納量大,但居住質素低的公營房屋。然而,徙置大廈並非公屋歷史的起點,石硤尾邨落成時,房協的上李屋邨及香港模範屋宇會的模範邨均已入伙,而一直提升公營房屋質素標準的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亦於同年成立。屋建會原初目的是改善市區私人樓宇擠迫戶的居住環境,以盡可能平價的租金,予收入稍好的白領階層申請入住。為肯定居民對社會的貢獻,屋邨設計考慮提供良好基本生活水準的獨立住房,也重視戶外空間寬闊自然佈局,這先導建屋方針不妨稱為「屋建會思維」。
西環邨於1958至1959年落成,是屋建會繼北角邨之後第二條興建的屋邨,亦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屋建會屋邨。本書以專題文章和口述訪問,探究西環邨的歷史、建築、社區和生活文化,從中反映「屋建會思維」的社會成效,與屋邨的文化塑造,建立出經驗基礎去反思香港的公營房屋政策,在社會資源限制中滿足大量社會需求下,如何平衡居住和生活環境質素。
西環邨自成一個小社區,由開邨人家帶頭,西環邨人共同描繪出一幅有教養、世故、重信用及有擔帶的地方文化圖象。受訪居民異口同聲,道出不同世代的回憶:倚山而建的苑臺互相串連,高高低低猶如迷宮;昔日異臭難當的牛房和焚化爐,今天雖已消失,卻惦記起從露台可見的金黃落日美景。西環邨屹立堅尼地城六十年,風雨幾許,人情依舊,各安其所。但願天下人都能安身在風雨不動的家,前路漫漫,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