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專題

Skip to content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要說香港的娼妓發展史,就不得不提英治時期針對娼妓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寓禁於徵的性病醫院。 曆任港督約翰·戴維斯認為娼妓是傳染花柳病的媒介,任職期間曾一度禁絕娼妓。1845年4月,戴維斯下令將全港妓女拘捕並驅逐出境,豈料在警方的包庇下,娼妓和妓寨的主持人去而復返,妓寨重振旗鼓。 戴維斯眼見驅逐出境政策行不通,便倡議在香港設立一間性病醫院,專門替患上性病的英軍和海軍治療,醫院經費由妓女承擔。 政策於同年六月實行,由警察抽取「妓捐」。當年全港共有三十一家妓院,一百五十餘名妓女:每一妓院每月捐銀五元,每一妓女每月捐銀一元半。1845年是以銅錢為貨幣單位的年代,可見稅捐相當苛重。這筆收費既不是正式稅捐,也不是營業稅餉,更不是英國法律所有,因此受到社會人士非議。 後來,有在地英國人發現這筆開支只有少部分用作醫院經費,上書英廷反對。英國議會派議員來港調查後,飭令警察當局停止徵收妓娟,性病醫院隨即停辦。不過,妓院和娼妓並沒有減少。為了躲避法規接客,妓女給予警察更高的賄款,讓妓業屢禁不斷,埋下了1879年娼妓合法化的種子。 香港歷史掌故叢談》及《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兩書均輯錄自各集《香港掌故》,為知名報人魯金先生所撰的文章。《香港歷史掌故叢談》談及不少有關香港的歷史掌故,如「香港海盜史略」、「香港三合會活動史話」、「香港裸體運動的興起與幻滅」等。《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介紹港人上世紀衣食住行提綱挈領式,亦有跳舞、賭博、交通、罷工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專題。讀者從中可了解大批香港掌故瑰寶,窺探舊時香港社會的風貌。
Skip to content
香港,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
九龍城寨,不論是在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裡,還是留存至今的相片,都令人概嘆: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九龍城寨多年來一直是不少世界各地影視、漫畫甚至是電玩的參考原型。我們不禁問,曾住在城寨裡的,可會懷念這一個「三不管地帶」嗎? 《九龍城寨之圍城》以小說《九龍城寨》作為藍本,描繪黑幫於城內橫行,時移世易下風雲色變的故事。當時九龍城寨是罪惡的溫床,一眾「撈家」、本地黑社會以及警務人員勾結。到底當時九龍城寨是如何運作,又有何潛規則?由知名報人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帶大家深入昔日九龍城寨的兩條街道: 1) 龍津道 龍津道原是九龍寨城南面城基遺址,寨城城牆拆去之後,城内居民在原來城基兩邊建屋,於1951年闢成龍津道。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黃、賭、毒」當道,脱衣舞表演、開賭以及販毒等活動多不勝數,更設有麻將館、牌九檔、番攤館、狗肉檔和烟館等埸所。這些非法活動的主要場所都集中在龍津道上,經營者也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是以取名龍津道,用一個道字和原已存在的龍津路區別開來。 2) 光明街 六十年代的光明街全日燈光通明,因為街上有很多出售白粉(海洛英)的攤檔,這些攤檔都燃點蠟燭,以便吸毒者到來「追龍」。因此,當地人便稱之為光明街。 後來,光明街回復了光明,街上的樓宇經營的都是正當行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食品製造業。街内有幾間用機械來製造魚蛋的店舖,魚蛋廠每天都會將製成的魚蛋交到城外各區的魚蛋粉麵店去。此外又有豬血食品加工場、砵仔糕、燒豬和燒鴨工場。 七十年代拆去寮屋改建高樓時,光明街新建的高樓大廈多用「光」和「明」字來命名,例如光明樓、明光樓、光榮樓等,方便人們以「光」或「明」字識別大樓座落於光明街上。 九龍城寨雖然只得六英畝斗的面積,但卻有二三十條街巷。天后廟街、天后廟後街、義學巷、社公街、長安里、長興里……這些街巷的名稱背後也有各自故事。由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將九龍城寨街道命名的緣起、城寨實況,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典故都娓娓道來。
Skip to content
《金手指》精彩絕倫的電影情節,原來改編自真人真事?
由梁朝偉與劉德華主演的《金手指》在昨晚勇奪六個獎項,成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贏家。常言道戲如人生,《金手指》的故事取材自香港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牽連最廣的商業詐騙案「佳寧案」。由梁朝偉飾演的程一言,雛形正是大型騙案的幕後推手、佳寧集團主席陳松。 「佳寧案」發生於1983年7月19日,當時警方在新界大埔發現一具男屍,並迅速拘捕疑犯,卻沒料到案件牽連層面極廣,矛頭更指向炙手可熱的佳寧集團領軍人陳松青。陳松青身份背景神祕,資金來源成謎,佳寧在短短幾年從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與不少老牌英資洋行、華資巨企分庭抗禮。最終因為一宗命案,揭發出一環扣一環的違法商業操作,導致清盤破產,陳松青最後亦鋃鐺入獄。曇花一現的佳寧神話,令無數股民血本無歸,訴訟的裁決亦無法令廣大市民信服。 《佳寧神話——陳松青的造神毀神》,以十八個章節盡可能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佳寧最後掉進死局的關鍵所在,同時亦嘗試從代理人理論的角度,分析幕後或者另有操盤力量的可能性: 第一章 出生與成長背景第二章 轉戰香港第三章 伺機出擊第四章 急速崛起第五章 佳寧神話第六章 管理與領導風格第七章 危機逼近第八章 操控股價第九章 失速急墜第十章 謀殺案打開缺口第十一章 訴訟前哨戰第十二章 法庭攻防戰第十三章 出乎意料的判決第十四章 廉署精神的勝利第十五章 商人、賭徒、奇才或騙子第十六章 貪污洗錢套路的猜想第十七章 神話幻滅的思考第十八章 玩味與感想 作者介紹 鄭宏泰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政策研究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文化與企業傳承、企業家精神與社會網路、華人社會變遷與繼承制度、香港金融市場變革、社會調查與分析,以及海外華人與一帶一路等。 鄭宏泰致力研究,筆耕不絕,前後出版了38本中英文專書,編輯書籍亦達15本,並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學術論文。 學術及社會服務上,他擔任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Identitie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廿一世紀》及《香港地方志》編委會委員,主持「家族企業發展研究」與「香港世家大族傳承與發展」系列出版;他亦是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董事會成員(2019至今),行政長官卓越教育奬評審委員會(2019/2020)、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通識科委員會(2018至今)及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歷史專責委員會(2018至2022)委員。 李潔萍現為獨立研究員,喜好文字,愛與書為伴,亦致力於推動閱讀,是香港歷史與文化的愛好者、好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