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物——黃霑
常說人生苦短,但若要把一個人的一生娓娓道來又談何容易?對於香港流行文化中的經典人物黃霑,在膾炙人口的作品,以及傳媒給他的不同稱呼例如「香港四大才子」、「鬼才」外,我們還能從哪些角度去解讀黃霑?在解讀黃霑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什麼?適逢霑叔逝世二十年,我們在上周六(4月27日)邀請到幾位講者在剛過去的周末一同和我們談黃霑,說黃霑。
黃霑成為霑叔之前。《保育.黃霑》主編吳俊雄聚焦黃霑在未成名的歲月,尤其是在深水埗舊居生活時期:石硤尾大火和雙十暴動固然令他感受很深,但同時深水埗混雜的平民市井生態,也影響着他作品的內容。此外,吳亦強調霑叔並非鬼才。唱歌、演戲、填國語歌……早期的他一直在撞版,直至到七十年代,黃霑才在廣告歌填詞上漸入佳境。當時的香港,就是有這樣的包容性:捉緊機會、撞版、重來……黃霑終成為香港人熟悉的霑叔。讀黃霑,其實也是在讀香港。
將自己所堅信的實踐並傳承,霑叔的電影音樂之路都並非一帆風順,當中就有徐克六度退稿成就名作「滄海一聲笑」。他早在六十年代便提出「用現成的音樂製造新的味道,全靠修養與功夫 」:用罐頭音樂和流行歌未必比當時荷里活常用的古典弦樂團次一等。其後,他在不同時期的創作中實踐,兼容不同地方的音樂,例如「路隨人茫茫 」一曲便同時帶有強烈的中國式風格旋律和現代感。民樂現代化,即是如何?霑叔的做法是用五音階同時,鼓勵合作的編曲家加入西洋的和聲,令觀眾的耳朵聽到他們喜歡的現代感,去掉中國傳統旋律當時給予人殘舊、老土的感覺。
兼收並蓄,不同世代的人因着時代潮流和背景際遇,自有不同的體現。本地唱作人黃靖提到,如何加入新元素同時保留歌曲本身的靈魂,如「路隨人茫茫 」幽靜中的詩意,是今次現場演繹他努力想要帶給觀眾的。他在外留學期間深受英倫搖滾風影響,在今次重新演繹的「男兒當自強」便加入藍調和搖滾元素,對他而言,是有挑戰性,但也好玩。
最緊要好玩,work hard play hard。對於一生百足咁多爪的霑叔而言,應該也會認同吧?
節目重溫連結:https://fb.me/e/1U5SVEPnl
- 2024年06月22日 (下午2時至4:30時)
- PMQ 元創方A座2樓 Q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