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三聯書店最新重點出版
本地題材涵蓋流行文化、設計和文學
探索日本飲食儀式感背後的歷史文化

無論是我們生活的這個香港,還是香港人再熟悉不過的旅遊熱點日本,只要我們願意多看多讀,總可溫故知新,發掘到之前忽略了的細節。香港三聯最近出版的以下讀物,題材涵蓋流行文化、設計、飲食、科普和文學,期望可帶領讀者一同開拓視野:

 

《陪你倒數:張國榮的音樂之旅》
翟翊 著

曾錄製《那些年,我們聽過,哥哥的歌》、《一歲一哭榮》和《影響張國榮的前輩藝人及經典作品》等音頻節目逾百期的作者翟翊,憑藉多年對唱片的積累收藏,以樂評人的視角,系統梳理了張國榮從1977年到2023年這46年間,從第一張EP I Like Dreamin’到最後一張遺作Remembrance Leslie的所有音樂作品。本書以哥哥的代表作《陪你倒數》為靈感,用倒敘的形式,將一代風華的音樂人生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
黃志華 著

近期電影《填詞L》裡提到的「○二四三法」,到底是真實存在嗎?原來在填詞人的圈子中,這個神奇的輔助工具流傳已久,讓詞人先以這四個數字填歌調,不須填上有意思的文字,輕鬆體會如何填才「啱音」。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黃志華先生於1980年代中因辦填詞班而成為「○二四三」的發明人。到底僅靠「○二四三」這四個字音,真的能唱盡人世間的所有歌調?填粵語歌歌詞,又是否需要百分之一百「啱音」呢?這本「魔法書」將為大家一一解答。

 

《The Next Stage 2 香港新生代平面設計師訪談》
杜翰煬(Leumas To) 著

在香港做平面設計師有什麼生存之道?家境富裕、受設計大師賞識、強大的人際網絡、得到知名設計獎項,哪個最重要?還是只能順其自然「鬥長命」?本書作者走訪了十二位香港本地新生代平面設計師的工作室,了解他們的成長歷程與設計作品,從「商業.品牌」、「藝術.文化」、「流行文化」、「出版.印刷」四方面,看新一代平面設計師的發展脈絡。在沒有大師的年代,這些設計新生代無論身處何方,做着哪類設計工作,都仍然堅守對設計的信念,為了推動設計知識普及、保存和延續本地文化而努力。

 

《日本尋味記(一)》
徐成 著

香港人都喜愛去日本大快朵頤,但礙於語言不通,很多人光顧日本料理時,往往「食」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愛吃的人未必懂吃,味蕾的滿足,只能算是口腹之欲;懂得理解和欣賞一種食物背後的精神,才稱得上是享受美食。曾著有《香港談食錄》兩卷的飲食作者徐成,今次從當地餐廳的特色、名廚故事和烹飪理念,到食材選用和烹飪手法,乃至日本料理特有的儀式感背後的文化底蘊,為讀者娓娓道來。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
李昕升 著;馬浩然 繪

川菜一直是辣的嗎?西瓜是從西方傳來的嗎?為何歐洲人選擇了土豆放棄了番薯?從餐桌看歷史,從食物看文明。身兼高校教師、植物學家、文化學者的李昕升,充分考證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文人筆記等資料,嚴謹又不失風趣地介紹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本書貫通植物學、人類學和文化史,縱觀全球歷史,將人類的發展與作物發展相結合,希望向更多人普及「糧食問題」的重要性。

 

《榮歸君國:香港戰役中的加拿大軍團》
周家建 著

1941年11月,接近二千名加拿大官兵,在羅遜准將帶領下乘船抵達香港協助抵擋日軍,參與一場本跟自己無關的戰爭。十八天的激烈戰鬥造成二百九十名加拿大官兵陣亡;今天,他們仍長眠於香港西灣國殤紀念墳場與赤柱軍人墳場。本書不只交待加拿大官兵參與香港戰役的前因後果,更關注戰爭結束後生還的加拿大官兵的生活,闡述戰爭對軍人所造成的身體上和心理上的創傷。

 

《金庸小說十談》、《金庸筆下世界》和《金庸小說與文學》增訂版
楊興安 著

楊興安博士曾任金庸秘書,對金庸其人及其小說十分熟悉。他的兩本金庸小說評金著作《金庸筆下世界》、《金庸小說十談》,以漫談風格的文筆分析金庸十四部小說的人物與情節,剖析金庸筆下帶來的人性、感性及內容深度;另一本著作《金庸小說與文學》則側重金庸小說內的文學性,亦旁及中國武俠小說源流和發展,述及金庸小說對華人文壇和世界的影響。適逢金庸先生誕辰一百年,三部金庸小說著述重新增訂出版,向香港一代文學家致敬。

 

新書資料和試讀:https://bit.ly/4atbBiQ

 

傳媒聯絡
如對以上任何新書內容感興趣,欲索取樣書、節錄書中內容或專訪作者,歡迎聯絡:
香港三聯書店市場部:market@jointpublishing.com(何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