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在香港:佛教在香港的社會關懷工作

  • 潘啟聰 黃大德
  • 張江亭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4年11月25日
ISBN 9789620455414
分類

簡介

佛教傳入香港至今約有1,500年之久,與香港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一直以來,佛教界進行救濟貧病的善舉,與社會的慈善工作有著莫大的關係;然而,有關香港佛教公益慈善的工作,卻鮮有研究及論著。

本書希望彌補學界現存的不足,以質性研究法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了來自佛教界的學者、公益慈善工作的業界人士、精神健康的醫護及專家等對象,收集和了解他們的經驗,分析香港佛教公益事業的特點、發展以及困難,為香港佛教公益慈善事業及社會服務的工作,提供可資參考的資料。

目錄

致謝辭 vii

00 序 ix
何順文教授贈序 xi
張江亭主席贈序 xiii
石柱先生贈序 xvi
胡寶蘭女士贈序 xix
姚逸安先生贈序 xxi
羅御軒博士贈序 xxiv
梁佩嫻女士贈序 xxvii

01 緣起 001
各章簡介 011

02 宗教與香港社會服務小史 015
香港社會福利服務發展概述 019
宗教與社會福利服務的關係 025
香港宗教走入社會福利工作 034

03 走進社會關懷工作的佛教 049
研究背景、設計及過程 056
在香港進行與佛法相關的諮商方式 058
在香港進行醫院探訪服務 066
小結 078

04 對於佛教社會服務的反思 081
佛教、心理學及心理治療小史 085
文獻回顧及本章論述焦點 087
佛經中「福」的重要性 092
案主視角下的「培福」 096
「培福」在佛教諮商中的效用 100
大覺福行中心「福慧雙增」的義工設計 104
討論、反思及展望:新的TIRA模式 107
小結 111

05 基督宗教與香港社會服務 113
基督宗教之社會服務理念 116
聖與凡之間的角力 124
本地教會的角色 133
佛教與基督宗教的對談 143

06 總結 149

後記 157
參考書目 159

主編簡介

張江亭
曾先後任職中國銀行(香港)、巴克萊銀行、瑞士銀行及Edmond De Rothschild Hong Kong。現為B Action Company Limited董事,主業是教育、文化及顧問服務。現出任的公職包括:香港恒生大學校務委員及人間佛教應用研習中心聯席主席、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副主席、廣東省粵港澳合作促進會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基金會執行主席。心理諮詢師及臨床催眠治療博士,具有二十多年療癒經驗,通過研究心理催眠治療領域來裝備自己,並幫助有需要的人。

著者簡介

潘啟聰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私立珠海大學哲學博士,現於英國愛丁堡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現為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專研文化、文學與心理學的關係,其研究範圍包括文藝心理學、佛教心理學、閱讀與心理健康等。

黃大德
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哲學碩士、列日大學哲學博士,現為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高級講師,專研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學,其研究範圍包括當代歐陸哲學、倫理學、宗教研究及文化研究等。

致謝辭

拙作之所以能夠出版,筆者感恩得到不少善緣的支持。2021年8月,香港恒生大學與香港佛光道場合作,成立了人間佛教應用研習中心。筆者有幸成為當中的一分子。香港恒生大學學風優良,一直期望透過研究造福社會。研習中心成立後得到大學的重視。是次研究得到大學和研習中心的大力支持,筆者實在感恩。

除了大學的支持之外,是次研究亦有賴中國文化基金會的資助,令拙作能夠順利出版面世,能夠向各位讀者分享香港佛教界在慈善公益工作上的成就。

筆者非常感謝研習中心的聯合主席張江亭先生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張先生在研究進行期間給予筆者很多寶貴的意見及支持,令研究更臻完善。筆者亦希望借此機會向此書的另一位作者黃大德博士表達謝意。大德兄學識淵博,對於這項研究貢獻良多。

這項研究主要以質性的訪談進行資料搜集,筆者希望向各位曾參與是次研究的嘉賓致謝,感謝他們在百忙之中抽空作分享。沒有他們分享的寶貴經驗和見聞,這項研究一定無法順利完成。

最後,筆者亦希望向三聯書店及梁偉基博士表達謝意。此書性質為學術研究報告,且主題十分專門。三聯書店及梁博士願意支持此項目,並出版此書,筆者由衷感激。

謹此向各位支持過是次研究的善知識致謝。

潘啟聰
寫於2024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