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富紳高可寧

  • 張恆 劉正瑋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0年12月01日
ISBN 9789620446924
分類

簡介

自開埠以來,澳門這座小城誕生衆多顯赫的家族,以高可寧為代表人物的高家即是其中之一。高可寧的一生,既是富商、實業家、慈善家,又曾頂著“經濟漢奸”的爭議身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他開辦的德成按、富衡銀號,還有其居住過的兩處大宅,也已成為澳門這座城市承載著歷史文化的有形載體。既記載著高可寧個人的生平,也見證了二十世紀澳門的歷史。本書以高可寧為軸心,以其生平為脈絡,將其在澳門的風雲故事一一道來。


作者簡介

張恒,澳門大學社會科學碩士。現為澳門科技大學圖書館特藏組館員。參與“全球地圖中的澳門”、“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文化研究”、“澳門圍里研究”等研究項目及《唐廷樞史料叢刊》、《全球地圖中的澳門》等書籍的出版工作。曾發表《澳門攝影史——早期澳門攝影舖》、《從澳門攝影歷史看麗斯攝影器材的成功轉型》、《高可寧及其故居調查研究》等期刊論文。

劉正瑋,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澳門研究專業碩士。現任貴州日報大數據公司信息技術員。發表論文有《大學生信貸分期消費現狀調查與研究》、《“粵港澳大灣區”中澳門的發展機遇基於城市發展評價指標的分析》、《澳門旅游業在大灣區的定位與發展路徑》;調研報告有《高可寧及其故居調查研究》、《品物留芳——澳門老店與小城情懷》等。

目錄

目錄

導言 / 007
第一章 高可寧的富商之路 / 010
第二章 成為澳門航運巨擘 / 022
第三章 抗戰時期熱衷公益慈善事業 / 034
第四章 經濟漢奸? / 044
第五章 現存的高可寧記憶 / 060
結語 / 084
附錄 / 089
參考書目 / 125
圖片出處 / 133

導言

導言

自澳門開埠以來,這座小城誕生眾多顯赫的家族:盧家、先拿.非難地(Bernardino de Senna Fernandes)家族、傅家、高家、何家、崔家和馬家等。他們對澳門的貢獻良多,而接下來我們將篇幅留給主人公——高氏家族之首高可寧。
高可寧(1878-1955),字富順,自小便在廣東、香港與澳門四處拚搏求生存,往來省港澳經商途中逐漸發覺在澳門投資是不可多得的機會,於是先後成立公司、經營鴉片煙、開辦德成按、德生按、裕豐按等多家大型按押店,曾經營著如福衡銀號這樣的錢莊銀號,米舖、酒舖、舖票行等亦有涉足。嚐到甜頭的高可寧將其商業計劃拓展至當時澳門的朝陽行業——娛樂業,後又涉足輪船業務和地產經營。經過一番打拚,高可寧從底層草根爬到了上流社會。然而,如果我們見到小時候的高可寧,可能並不會把他與一方富賈聯繫起來,估計年幼時的他也不曾想過有朝一日會富甲一方,因為他早年喪父、家庭清貧。窮苦出身並沒有讓他變得自私自利,反而促使他更熱衷於公益慈善事業、救濟鄉間貧苦人家,曾多次斥資捐贈善堂、醫院、紅十字會和開辦學校等。這樣樂善好施的行為與品格,獲得了澳門社會與政府對其的首肯與讚許。
然而在抗日戰爭(1937年至1945年,由日軍全面侵華為起,到日軍無條件投降為止)及戰後的時期,有著慈善家之譽的高可寧卻被當時的國民政府和內地輿論視為是“經濟漢奸”。戰爭時期,儘管澳門因為特殊的背景地位而倖免於日軍的炮火,未遭受戰爭荼毒,但日本通過嚴格管理澳門進出口業務的手段,變相全面封鎖澳門,並控制澳門的經濟、政治活動。心懷家國的高可寧,不忍大量逃亡到澳門躲避戰爭的群眾無家無食,自發參與慈善數百次,積極救濟澳門的受難民眾。或許是戰後大陸政府及市民高亢的反日情緒讓他們忽視了高可寧為澳門市民以及來澳的難民所做的貢獻,就斷定高可寧與日本人在戰時有生意往來,並判定高可寧是“經濟漢奸”。
既是富商、實業家、慈善家,又是“經濟漢奸”,這樣的爭議身份,給高可寧的一生畫上更為傳奇的一筆。雁過留聲,高可寧不僅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也留下不少具有考察價值的建築物業:德成按,現在作為典當業展示館,用來展示當時流行於港澳地區的典當業文化;富衡銀號,曾作為文化會館以宣傳澳門舊時文化;而位於澳門南灣和水坑尾的兩處大宅也成為澳門政府所保護的文物。這些建築留存了高可寧的歷史,也見證了抗戰時期高可寧擁有的“大慈善家”與“經濟漢奸”兩種互相矛盾的身份。
本書以高可寧為軸心,以其生平為脈絡,將其在澳門的風雲故事一一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