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氏家族:百年醫學傳承
簡介
本書記述了香港一個著名醫學世家——余朝光醫生和他的四個兒子(宇楷、宇康、宇超和宇熙)的故事。他們在各自的專業領域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做出了重大貢獻——余朝光成為一名「專科」全科醫生;宇楷成為外科醫生;宇康成為腎科「教父」;宇超成為呼吸科專家;宇熙成為新生兒科先驅與教會牧師。他們克服險阻和挑戰,憑著堅定的信念,領導醫療界,引入先進的治療方法和技術,惠及病人。本書還介紹了余朝光醫生行醫時使用過的一些儀器和藥物,這些寶貴的文物現可在香港醫學博物館看到。
目錄
序一
序二
前言
引言
第一章 余朝光醫生:「專科」全科醫生
第二章 余宇楷醫生:仁慈的外科醫生
第三章 余宇康醫生:腎科「教父」
第四章 余宇超醫生:啟發人心的呼吸科專家
第五章 余宇熙醫生:新生兒科先驅與教會牧師
第六章 香港醫學博物館的余朝光醫生藏品(1945-1985年)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陳慕華醫生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和香港大學名譽臨床醫學教授,出版了400多篇經同行評審的學術論文及兩本學醫書籍。退休後出版了多本與香港歷史有關的著作:The Practical Prophet: Bishop Ronald O. Hall of Hong Kong and His legacies(何明華會督傳記)、《林護:孫中山背後的香港建築商》、To Serve and to Lead: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Hong Kong(拔萃男書院校史,與馮以浤合著)、Daily Giving Service: A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Girls’ School, Hong Kong(拔萃女書院校史)、A Medical History of Hong Kong 1842-1941; 1942-2015; The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ions of Outpatient Services三冊。
黃大偉醫生
畢業於香港大學,急症科專科醫生。後獲香港城市大學語文學(語言及法律)文學碩士,業餘從事寫作(筆名黃岐)和翻譯,著作多以急症為題材,如《急症室看人生》、《悲歡離合急症室》、《兜兜轉轉急症室》、《起死回生──急救現場的故事》等。近年興趣轉向醫學歷史,是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董事兼教育及研究委員會成員,曾為學會主編《杏林鴻爪 : 香港醫學博物館藏品選》。
名人推薦
「本書詳細記載了余朝光醫生和他四個兒子,對香港和澳洲的醫學界和醫學教育的寶貴貢獻。 他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醫學史上留下了印記。余宇熙醫生更進一步,從傑出的醫學學術生涯退休後,轉向宗教,並成為墨爾本一位廣受歡迎的基督教牧師。《余氏家族:百年醫學傳承》這本新書,廣大讀者,特別是醫界中人,讀來一定會覺得既有趣又有啟發性。」
——楊紫芝 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榮休教授
「以行醫作為志業,奉獻一生為貧苦病人服務,是一種高尚和關愛的承諾。能進一步激勵下一代也這樣做,就更加難能可貴了。余朝光醫生於1930年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一直行醫。他的四個兒子,宇楷、宇康、宇超和宇熙深受啟發,追隨他的腳步,都從同一所母校獲得了醫學士(MBBS)學位。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專業,也許是為了擴大家族能為病人提供服務的範圍,又或是為了避免兄弟間的競爭——宇楷成為外科醫生;宇康選擇發展腎科,並成為了 「偶像」級人物,且被尊為腎病學的「教父」;宇超則致力於呼吸科;宇熙成為兒科醫生,隨後投身聖職,並被按立為聖公會的牧師。他們都成為醫學界的領軍人物。一個人若能啟發後代,繼承自己的衣鉢,實在是人生樂事。余家就體現了這一切,甚至更多!」
——梁智鴻醫生
「本書不僅記錄了余氏家族的個人故事,以及他們在這段時期,在不同的領域,如醫療、教育和慈善事業中的貢獻。這段時期的香港,特點是社會經濟環境迅速變化,夾雜著繁榮和不確定的時期。在這些故事中,我們還可以一睹不同的人物和他們周圍的環境,並觀察生活經歷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成長。」
——陳德茂 香港大學講座教授、余朝光基金教授(內科)、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腎病內科主管、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2022-)
「陳慕華教授和黃大偉醫生,在本書中詳細介紹了他們的成就,以及他們如何領導醫療界,引入先進的治療方法和技術,造福病人。當我閱讀書稿時,對余氏兄弟堅定的意志和精神,特別是在科學研究,以及改善病人治理方面的決心,不禁油然生敬。這無疑是從父親那裡繼承得來的。」
——楊允賢 香港醫學博物館學會教育及研究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