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

  • 朱崇科
立即購買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23年12月04日
ISBN 9789620453366
分類

簡介

本書主要聚焦王潤華、淡瑩、李永平、潘雨桐、張貴興、黃錦樹、黎紫書、郭寶崑、鐵抗等新馬文學中的留台作家,考察他們的文學生產與台灣經驗及“南洋”文學生態的多重互動。台灣作為文學生產的重要場域,對新馬文壇有哪些衝擊?新馬及台灣作家的個體創作又如何影響三地華語文學圈的生成?本書以開闊而獨特的視野,為馬華文學現代性的變遷帶來了全新的觀察、剖析與對話。

目錄

序一:“南洋”文學研究新思維模式啟示錄_王潤華 1
序二:當“家國”遇到生命的個體_陳春聲 9
緒論 14

第一章:如何萌蘖
第一節 卓爾不群論鐵抗 26
第二節 “大”“小”的辨證——重讀《棺材太大洞太小》 44
第三節 論王潤華放逐詩學的三階段 56
第四節 論淡瑩作品中的“新”華性 78

第二章:原鄉東馬
第一節 (後)殖民/解殖民的原鄉(朝聖)
——《大河盡頭》論 102
第二節 台灣經驗與張貴興的南洋再現
——兼及陳河《沙撈越戰事》 120
第三節 台砂並置:原鄉/異鄉的技藝與迷思
——以李永平、張貴興的小說書寫為中心 138
第四節 台灣經驗與潘雨桐的南洋敘述 163

第三章:眾聲喧嘩
第一節 黃錦樹“南洋”論述的弔詭 182
第二節 論鍾怡雯散文中的南洋書寫及其限制 197
第三節 劉以鬯的南洋敘事 219
第四節 (被)離散(詩學)與新加坡認同的困境
——《畫室》的敘事創新237

第四章:聚焦個案
第一節 告別/記錄的弔詭:論黎紫書的(長篇)小說實驗
——以《告別的年代》為中心 252
第二節 論黎紫書小說的“故”“事”“性”及其限制 268
第三節 自如或失據——論黎紫書《流俗地》的進退悖論 287

第五章:理論再詮
第一節 再論華語語系(文學)話語 302
第二節 為反而反的悖謬—論史書美華語語系研究 314
第三節 流散詩學及其邊界——論錢超英的澳華文學研究 327
第四節 論“馬共”題材小說再現的類型及其類型化 337

代結論:區域華文文學的越界、跨國與主體解/構
——以旅台馬華文學為例 352
附錄
附錄1:從問題意識中提升的詩學建構
——評《尋找身份——全球視野中的新移民文學研究》 364
附錄2:新馬華人的離散與向心辯證
——評游俊豪著《移民軌跡和離散論述》 372
參考書目 378
後記 387

作者簡介

朱崇科
(1975— ),山東臨沂人,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教授兼系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2005),旋即以“百人計劃”副教授人才引進,執教於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2005—2011);2007—2008年任美國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交換教授;2011年12月—2016年4月任亞太研究院(國際關係學院)教授;2013年2—7月任台灣東華大學客座教授;2015年2—7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客座研究員。學術兼職包括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理事等。於《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海內外刊物發表論文200餘篇,獨著包括《本土性的糾葛——邊緣放逐 ·“南洋”虛構 · 本土迷思》《張力的狂歡——論魯迅及其來者之故事新編小說中的主體介入》《考古文學“南洋”——新馬華文文學與本土性》等十餘種。

名人推薦

《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論述具有台灣寫作背景的新馬作家,以及新馬作家的自我文學成就論述,就是這個分領域學者不能不閱讀的典範研究。崇科視野開闊而獨特,對目前具有台灣經驗的新馬作家與文學的帶來全新的觀察、剖析與對話。他細讀其作品,全球視野中準確分析其複雜的文學文化結構與典範性。建構了一家之言,扮演多種評論與學術的角色與目的,從各章題目就可略見他的多方法多觀點的論述。

——新加坡學者/詩人王潤華教授

崇科2005年博士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師從王潤華、楊松年教授修讀新馬華文文學;2013年上半年曾赴台灣東華大學擔任一學期的客座教授,講授《馬華文學》;2015年上半年他又前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訪問,繼續查檢資料、思索新見。迄今為止,他有關此領域的論著包括《本土性的糾葛》《考古文學“南洋”》《華語比較文學:問題意識及批評實踐》和《馬華文學12家》等,是馬華文學研究界享有國際聲譽的卓越學者。求學“南洋”與講學台灣的學術經歷,使他成為探究“台灣經驗與‘南洋’敘述”課題的不二人選。

——歷史學家陳春聲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