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起:香港中樂團環保胡琴的孕育及誕生
簡介
樂器改革與一個樂團的發展息息相關,不論在西方或中國均是如此,而對比西方交響音樂數百年歷史,樂器及樂團發展成熟,中國音樂交響化僅有百年。為追求更細膩及融和的音色以彰顯中國特色的音樂語言,同時切合世界對中樂的藝術訴求,中國民族樂器改革刻不容緩。
2008年,香港中樂團成立樂器研究室,憑著全團上下齊心協力,於2009年成功研發出整套「環保胡琴」(高胡、二胡、中胡、革胡、低音革胡),統一以人工皮膜取代蟒皮振動樂器,成為國際上首個全面採用環保胡琴的中樂團。從此琴音不再因惡劣天氣而受影響,音色也更穩定、和諧,為民族音樂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多年來演出超越1,700場,廣受各界讚譽,其他專業樂團和演奏家先後購買使用。環保胡琴的技術獲獎無數,最近更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
樂器改革是千里之行,香港中樂團的環保胡琴系列走出第一步,未來亦將繼續提升,把中國音樂的美妙傳遍世界。
目錄
序一 徐尉玲博士
序二 賴顯榮律師
序三 閻惠昌教授
第一章 回歸二十年的凱旋回歸
第二章 公司化成果與文化大使
第三章 樂器發展是條不歸路
第四章 中樂團創團未竟工程
第五章 阮仕春的人生選擇
第六章 設立研發部踏上新里程
第七章 環保胡琴的發展軌跡
第八章 胡琴家族低音樂器突破
第九章 歐美巡演考驗出現契機
第十章 北京巡演寫下完滿句號
第十一章 猜謎測試驗證結果振奮
第十二章 從科學層面驗證尋肯定
第十三章 獲「創新獎」文化部作「背書」
第十四章 環保胡琴「專屬」音樂作品
第十五章 胡琴奇蹟樂團成大後盾
第十六章 從研發產品過渡為量產
第十七章 回顧與前望感恩確不盡
編後記
附錄一 香港中樂團研發環保胡琴大事記
附錄二 香港環保胡琴獲創新獎
附錄三 民族器樂改革的成功探索——香港中樂團「看、聽、談」改革胡琴音樂會與座談會側記
附錄四 十年感恩
作者簡介
周凡夫
活躍於華語地區的著名樂評人。2011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MH),以表揚其長期積極推廣古典音樂及藝術欣賞所作的貢獻。2005年獲頒授民政事務局局長嘉許獎章。曾出任香港藝術家聯盟執委會委員、香港文化界聯席會議董事、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等。2012年在康文署的委約下撰寫出版了紀念大會堂金禧的專著《現代香港的起跑點——大會堂五十年的故事》。其他著作有《走向世界級樂團的蛻變——香港中樂團公司化的第一個十年》、《雪泥鴻爪譜樂緣——香港中樂團30周年》、《音樂香港評論集》、《四季集:文化澳門十年評論集》等。
周光蓁
音樂歷史學家,兼任樂評、專欄作家等。早年畢業於美國夏威夷大學,主修中國近現代音樂史。2003年以中央樂團史獲頒香港大學哲學博士。此後遊走於學術研究及傳媒寫作,先後出任香港大學香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南華早報》資深作家等。 現任《香港志》表演藝術卷音樂篇主筆、《亞洲週刊》、《大公報》專欄作家,與周凡夫、林家琦主持香港電台第四台「十大樂聞」多年。編著有《中央樂團史1956-1996》、《一位指揮家的誕生──閻惠昌傳》、《香港音樂的前世今生——香港早期音樂發展歷程1930s-1950s》、《揮灑自如——中樂指揮培訓與實踐》、《光輝歷程:香港聖樂團65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