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認識論課程學習指導(簡體版)
出版社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 2021年09月01日 |
ISBN | 9789620447891 |
分類 |
簡介
本書是為IBDP認識論(TOK)課程編寫的教材,旨在探究知識的本質特徵,理解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區別與聯繫,通過探究知識的來源和認識者獲取知識的過程,幫助學習者打通各個學科的邊界,實現跨學科的理解。
結合大綱:以知識框架為工具,對核心主題、選修主題和知識領域進行深入探索。
探究學習:精心設計富有意義的討論活動和知識問題,啟發學生的學習思路。
聯繫現實:提供實例,鼓勵學生以12個核心概念對知識進行深度比較和整體性反思。
評估演練:解析評估標準,提供評估任務指引和相應練習。
目錄
使用说明 2
序言 6
核心主题:知识与认识者
1 导论 12
2 认识者 13
2.1 个体认识者和认识者群体 13
2.2 知识与社会 15
3 知识的基础 16
3.1 知识的分类 16
3.2 知识的定义 17
3.3 知识与怀疑 20
3.4 知识的价值 21
4 知识问题和知识框架 22
4.1 知识问题 22
4.2 知识框架 23
5 结语 31
选修主题
01 知识和技术 36
1 导论 36
2 范围:技术是什么? 37
2.1 技术与知识 37
2.2 技术及其影响 39
3 观点与视角 41
3.1 技术的产生与演进 41
3.2 信息茧房 44
4 方法与工具 45
4.1 技术与认识方法 45
4.2 技术与知识领域 46
5 技术与伦理 47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50
7 结语 51
02 知识和语言 54
1 导论 54
2 范围:语言是什么? 55
2.1 语言的定义 55
2.2 语言的特点 57
3 观点与视角 59
3.1 语言与思维 59
3.2 语言与文化 60
3.3 语言与翻译 62
3.4 语义 63
4 方法与工具 65
4.1 隐喻作为方法 65
4.2 语言作为方法 66
5 语言与伦理 68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69
7 结语 70
03 知识和政治 74
1 导论 74
2 范围:政治是什么? 76
2.1 政治的涵义 76
2.2 政治所涵盖的范围 76
2.3 政治知识的意义 78
3 观点与视角 79
3.1 政治智库意见与公共决策 79
3.2 后真相政治时代是否有真相 80
4 方法与工具 81
4.1 语言与政治话语权 82
4.2 获取政治知识的方法论:比较的视角与比较政治学 82
5 政治与伦理 84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86
7 结语 87
04 知识和宗教 91
1 导论 91
2 范围:宗教是什么? 92
2.1 宗教的涵义 92
2.2 宗教的分布 93
2.3 宗教与文化 94
3 观点与视角 96
3.1 宗教的一般分类与悖论 96
3.2 局内人与局外人 100
4 方法与工具:宗教知识的获得 101
4.1 直接启示与个人神秘的经历 101
4.2 对文本的阐释 102
4.3 推理与信仰 103
5 宗教与伦理 105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106
7 结语 107
05 知识和土著社会 111
1 导论 111
2 范围:土著知识是什么? 114
2.1 土著知识的内涵、价值与表现形式 114
2.2 殖民地主义、全球化与土著知识 118
3 观点与视角 121
3.1 土著知识的性质:普遍性与地方性 121
3.2 土著知识的价值:认同感与多样性 123
3.3 土著知识的反思:知识的分类标准 125
4 方法与工具:经验归纳与民族志调查 128
5 土著知识与伦理 129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如何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131
7 结语 132
知识领域
01 历史 138
1 导论 138
2 范围:历史是什么? 139
3 观点与视角:历史学家和历史教训 143
3.1 历史学家与“一家之言” 143
3.2 历史教训与“鉴往知来” 148
4 方法与工具:史料来源与证据判断 149
4.1 史料的搜集与分类 150
4.2 史料的考证 152
4.3 史料和运用 154
4.4 科学vs艺术(技艺) 156
5 历史与伦理 157
5.1 历史事件中的伦理反思 157
5.2 历史学家的心术与伦理 158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如何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 159
7 结语 160
02 自然科学 164
1 导论 164
2 范围:自然科学是什么? 164
3 观点与视角 166
3.1 从研究结果到理论 166
3.2 研究理论的发展 168
4 方法与工具 170
4.1 形成科学知识的过程 170
4.2 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72
5 自然科学与伦理 180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182
7 结语 183
03 人文科学 186
1 导论 186
2 范围:人文科学是什么? 187
2.1 人文科学关心什么? 187
2.2 学科分支与学科交叉 189
2.3 与自然科学的联系与区别 189
3 观点与视角 192
3.1 文化视角 192
3.2 方法视角 193
3.3 技术视角 194
4 方法与工具 195
4.1 人文科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 195
4.2 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 196
5 人文科学与伦理 203
5.1 拥有知识与承担责任 203
5.2 被试的权益 203
5.3 学术诚实 205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206
7 结语 207
04 艺术 210
1 导论 210
2 范围:艺术是什么? 212
3 观点与视角:四种艺术评价角度 213
3.1 评价角度:这个作品的创作者是谁? 214
3.2 评价角度:艺术品本身怎么样? 215
3.3 评价角度:欣赏者/观众怎么看? 216
3.4 评价角度:艺术品创作的语境是什么? 218
4 方法与工具 219
4.1 艺术与技术 219
4.2 艺术与媒介 221
4.3 “表达”的方法 225
4.4 获得艺术知识的方法 228
5 艺术与伦理 229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 230
7 结语 230
05 数学 235
1 导论 235
2 范围:数学是什么? 235
3 观点与视角:数学的抽象性 238
4 方法与工具 240
4.1 数学的工具:语言 240
4.2 数学的方法:证明与公理化 243
4.3 数学的确定性 246
5 数学与伦理 251
5.1 数学的善 251
5.2 数学家与知识创造 252
6 与核心主题的联系:认识者与数学学习 255
7 结语 259
认识论课程的评估
1 导论:评估方式概述 264
2 认识论学习成果展 264
2.1 评估标准 265
2.2 校内评估提示题 265
2.3 物件的选择 266
2.4 计划学习成果展 266
2.5 举办学习成果展 267
3 认识论命题论文 268
3.1 评估标准 269
3.2 对题目的解构、分析与选择 269
3.3 认识论论文结构 271
3.4 学术诚信基本要求 273
3.5 认识论论文检查清单 273
3.6 论文开题讨论会 274
作者簡介
-
- 李康華,悉尼大學教育學碩士,IBO亞太地區MYP及DP專案教師培訓員,現任南京泰晤士學校校長。
-
- 郁鋒,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
- 陳圳,天津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從事IBDP教學十餘年,曾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十三五”教育部重點課題,參與國際社科基金重點專案。
-
- 陸曉媛,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碩士,多年從事TOK教學,現任上海民辦位育中學TOK教研組組長。
-
- 俞慧林,復旦大學法學碩士,IB教育者。
-
- 徐甲彬,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碩士,現任上海平和雙語學校TOK教師。
-
- 張墨謙,復旦大學理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DP協調員。
-
- 鄧小俐,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現任教於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