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
簡介
本書作為第一本有關香港電影音樂的專書,以嚴謹的香港電影音樂工業理論發展出關乎美學、工業與文化的技藝研究。作者除發掘第一手資料——包括訪問逾二十多位電影人的口述歷史,橫跨近二十年——亦整合及梳理大量本地相關的二手素材。全書闡述香港電影音樂自二戰之後的不同階段特色,包括第一代粵語片、國語片、黃金時代港產片、千禧年後本土電影與跨境合拍片之音樂創意;另外亦展示電影音樂現場的第一手資料及觀察,聚焦投資者、導演和作曲家之間微妙的互動。當中還有對讀荷里活電影音樂概況及理論,帶出研究香港電影音樂之獨有歷史脈絡與製作場域,了解其如何發展出與別不同的創意實踐。本書確認香港電影音樂全球只此一家——機靈、雜家、想像力豐富、兼收並蓄、跟全球前端趨勢接軌,又不失本地色彩,緊扣平民集體記憶。
目錄
前言:向香港電影音樂工作者致敬
第一部份 香港電影音樂研究:緣起、背景與理論
第一章 為何研究香港電影音樂?
第二章 香港電影技藝研究細說從頭
第三章 從荷里活到香港:兩地電影音樂實踐對讀
第二部份 電影音樂製作:常規與創新
第四章 創作常規
第五章 創意力量I:飄忽的投資者
第六章 創意力量II:彈性創意導演X兼收並蓄音樂家
第三部份 走入創作現象
第七章 作曲家異化下的助手式勞動
第八章 導演和作曲家的夥伴協作關係
後記 羅展鳳
後記 張志偉
鳴謝
作者簡介
羅展鳳
專研電影音樂,為華語世界少數研究此領域的研究者。先後在香港及內地出版電影及電影音樂著作,包括《無常素描:追憶奇斯洛夫斯基》、《畫內音》、《畫外音》、《必要的靜默》及《映畫x音樂》,分別以不同角度諸如工業理論、文化研究、作者論述及文本分析等工具切入探討。現為香港都會大學助理教授,任教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課程。
張志偉
專門研究普及文化,對電影、電視、音樂以至動漫,均無所不愛。認為普及文化是好是壞、是雅是俗,從來無絕對。深信香港電影音樂內藏港式混雜美學,是理解香港文化發展的秘密鑰匙。出版編/著作包括《Media Power in Hong Kong》、《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及《普普香港(二)﹕閱讀香港普及文化 2000-2010》,現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
前言
有關戰後香港電影音樂故事,我們將分成三冊書寫:
《聲景場域——香港電影音樂創意實踐》
《眾聲喧嘩——香港電影既存音樂與電影歌曲》
《光影魅音——香港電影原創音樂》
驅使作者二人寫作此三冊書的,是背後引人入勝、卻又至今未被言說的香港(電影音樂)文化故事。
沒有電影音樂,就沒有「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香港電影
2001年,美國知名電影學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指出香港電影的動作、剪接、攝影及編導技藝有其獨特神采,創造出「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香港電影,惟Bordwell少談電影音樂。我們書寫香港電影音樂,就是對Bordwell的一個直接回應:電影音樂,是戰後香港電影非常重要的藝術元素,也是香港文化的攸關養份;沒有香港電影音樂工作者的技藝和努力,就沒有「盡皆過火,盡是癲狂」的香港電影。
我們作者兩人得承認,以上論點,非常大膽。
因上述論點都有違不少業界人士、研究者、評論,甚至觀眾對香港電影音樂的「負面」看法。好些西方評論認為香港電影音樂,只是挪用既存廣東流行曲(pre-existing Cantopop)或所謂「既存/罐頭音樂」(pre-existing/canned music),1 是純商業考量,技藝粗疏,感覺廉價;也有人認為香港電影音樂多依賴電子合成器處理,比不上西方管弦樂,磅礡氣魄欠奉。2 就連前述熱愛香港電影的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獨特敘事、剪接、動作大加讚賞,惟談到音樂,他說:「不大理會音樂技巧」、「俗套」、「刺耳」、「嘈吵的樂隊大合奏」,即便原創音樂亦是「毫無想像力」。3 有評論也認為,電影音樂只是輔助電影影像說故事,是次要電影語言,沒什麼好談。
本書兩位作者都是音樂愛好者,亦是土生土長熱愛香港電影的觀眾,每次讀到上述觀點,都覺得相當偏頗。我們的疑問很簡單:作為「視聽共生」的電影藝術,倘若其聽覺部份如此不濟,甚至造成災難性破壞,何以香港電影多年來卻備受注目與欣賞?電影作為綜合藝術,強調不同部份的有機整合,認為有平庸或壞透的電影音樂,但卻可以有好電影的「貌合神離」論,似乎難以說得過去。再進一步追問,何以香港電影音樂竟飽受長年偏頗成見?又不被重視?甚至一直被本地評論及外界看扁?電影中廣東流行曲的文化意義果真是無足輕重?西方評論常擁抱的管弦樂模式電影音樂果真才是王道?昔日有關粵語電影的挪用音樂討論甚稀,挪用罐頭音樂就全然等同廉價與技藝粗疏?
多年來,香港電影作為國際一個具標誌性的地域電影典範代表,其影像敘事甚至剪接動作都一直備受本地及西方關注,深受電影學者與影評人追捧研究,惟探討當中音樂部份迄今卻一直近乎空白。上述矛盾,說得直白一點,是不可思議,是電影史上的懸案。
我們希望「翻案」。
這個翻案工程固然浩大,但對重新理解香港電影音樂,甚至香港流行文化都甚具歷史意義,且讓我們從民間記憶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