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共 5 項包含相關標籤內容
以文字留下經典——田仲一成的中國傳統戲劇研究
來自日本的中國傳統戲劇專家田仲一成教授與世長辭,享年92歲。田仲一成教授出生於日本東京,1955年畢業於東京大學法學部,後來對中國文學產生興趣,1962年完成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中國文學專業博士課程。 田仲一成教授以中國戲劇史為研究方向,並主張新舊結合,利用實地考察的方式彌補舊有文獻的不足,突破傳統中國戲劇史的研究局限。1983年,田仲一成教授以論文《中國祭祀戲劇研究》獲頒東京大學文學博士,其創新的研究方式更為中國學界帶來新風潮。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的《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是田仲一成教授從祭祀角度討論中國戲劇的經典之作,主要探討宗族祭祀習俗與華南地區的關聯。 田仲一成教授在此書中除了運用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譜牒學等研究方法,更走訪多個華南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他曾在香港新界農村實地考察近三年半,前後訪問了十幾個墟市和村莊,歷時七年,亦考察了新加坡等南洋地區,拍攝了上千幅珍貴的照片。此書收錄其中12個實地考察實例和200多幅精選照片,並邀請了兩位日語翻譯專家錢杭教授和任余白先生譯文,確保此書的學術和收藏價值在中文譯本中得以保存。 《中國的宗族與演劇–華南宗族社會中祭祀組織、儀禮及其演劇的相關構造(上下冊)》田仲一成 著錢杭、任余白 譯開度:170 × 240 mm頁數:816定價:$328按此線上購買
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是怎樣的?
在哲學家或一般人眼中,「甚麼是幸福」可以是一道既抽象又具體的問題。不過對歷史學家而言,「甚麼是幸福」可以視作為一種解題的方法。 前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蒲慕州 曾以「幸福」為題將人們對死後世界的準備和想像串連在一起,比較古代埃及和中國兩個文明的特性:「對於埃及人來說,陰間是一個神靈佔主導地位的世界,每一位死者都會成為『奧塞利斯的信徒』。古埃及人對陰間的想像,可說是在宗教背景下構建的幻想故事:死者是一個正義和完美無瑕的靈魂,必須通過各種考驗,在魔法咒語和仁慈的神靈保護下,才能克服所有困難到達目的地—奧塞利斯的國度。 對於古中國人來說,陰間和地上世界一樣,人們仍需要通過做一名好公民所要求的事情來積極尋找幸福:納稅,向地下官僚機構報戶口、金銀衣紙賄賂官員,購買一塊土地建造房屋。對他們來說,要在陰間實現幸福的生活,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不能像古埃及人那樣得到奧塞利斯的保證。」 「歷史學家,也許私底下會覺得自己可以貢獻某些哲學意見,但實際上那不是他的目的所在。」原來哲學議題能夠成為一種思考方式,幫助歷史學家了解事情,正如歷史學家眼中的「幸福」。 圖片及內容出自最新出版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獲學者好評
研究歷史的學人,可以如何擴闊其研究視野及眼界?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謝偉傑教授評價最新出版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真好看!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對如何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啟發性很大,而且說得很容易明白,很適合讓學生去讀。」
【編緝推介】《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蒲慕州,1952年生,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埃及學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攻讀埃及學碩士、博士。研究領域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他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學術成就斐然,近來致力比較古代史的研究。 最新出版的《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是蒲慕州教授的訪談錄。筆錄者李華透過四次訪談,圍繞蒲教授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四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將蒲教授談及自己棄理從文的學術歷程、做跨界及比較研究的心得、以及其對學術的反思,整理成書。 蒲教授寫書時習慣將序放在最後寫,為整本書找個理由,是「事後諸葛亮」。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本「先有序,再有訪談」的書。他說,「本書的目的,不在呈現一個研究者的成就,而是用一個研究者的例子來探討歷史研究中個人因素的影響」,但願其學思經歷成為歷史學上一個研究「作者意圖」的例子,並與讀者共勉。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蒲慕州口述 李華筆錄頁數:376頁定價:港幣138元按此線上購買
許倬雲教授頒獲第六屆唐獎「漢學獎」!
恭喜美國匹茲堡大學歷史學系榮休講座教授許倬雲頒第六屆唐獎的「漢學獎」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許教授的史學能見其大,其中國古代專論發掘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通史解釋著重文化之涵容與交流,尋找中國在世界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