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說書

【禮樂Rite&Vibe】魔幻見慈悲:程皎暘新作《飛往無重島》
獲知名學者王德威、《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科幻作家陳崇正 聯袂推薦、由程皎暘所著的《飛往無重島》透過10篇短篇小説,帶讀者從虛構的魔幻世界逐漸回歸現實,探討愛與死亡的沉重命題。 「打開童話般絢麗的港式糖紙,是滿目都市的殘酷與荒誕。」 《繁花》原著作家金宇澄如此評價。故事中的主角不約而同以「輕盈」對抗「重力」逃離現實,但「烏托邦」的本質究竟是解脫還是資本的騙局? 按此了解書籍詳情及試閱 日前,《飛往無重島》作者程皎暘舉辦新書發佈會,與缺席畫廊創始人Anson和香港浸會大學講師Dr Robert Tsaturyan帶讀者一起進入《飛往無重島》的「沙漏形狀的閱讀旅艙」,以文字探索失重時代下的生存意義。 按此看報導全文
《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榮獲ADC 103rd Annual Awards出版物設計優異獎
香港造字匠「衝」出香港! 恭喜《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在ADC 103rd Annual Awards裡獲得出版物設計的優異獎!ADC Annual Awards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設計行業獎項,旨在表彰各個找設計界別的優秀作品。 去年出版的《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透過書封和裝幀印刷上的設計巧思,讓書籍不再只是傳遞資訊的媒介,而是成為訊息本體的一部份。書封以簡潔的幾何色塊構成「字」與「Type」的主視覺元素,並利用燙黑工藝精準印落在橫跨書體的網格上,與書題及字體設計過程互相呼應。書殻的粗黑輪廓線條配上以各設計師字體作品構成的過渡分頁,突顯出中文字體獨有的厚重美感。 ───《香港造字匠2——香港字體設計師》作者:郭斯恆書籍設計:姚國豪責任編輯:李宇汶出版日期:2024年11月頁數:384頁定價:港幣31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原來川菜不是一直都辣?
原來川菜不是一直都辣? 「麻辣鮮香、複合重油」是川菜的標誌性特色,殊不知川菜的「辣」原來在清末民初才初成雛形。 辣椒,起源於美洲,在明末時才傳入中國,出現在四川至今僅僅二百多年歷史。此前川菜的調味料主要為花椒和蜀薑,並以燉、煮、蒸為主,所以只帶有明顯的麻味和甜味,幾乎沒有辣味。 辣椒在初傳入浙江時,僅被視為觀賞性植物。後來,人們發現辣椒可以代替茱萸、胡椒等本土辛辣用料作為調味品。與此同時,居住在湖南、貴州、四川及雲南等地的居民普遍流行「食辣可以『袪濕』、辣椒可以代替鹽、辣椒可以幫助下飯」等說法,於是西南地區開始大量食用辣椒,逐漸養成「食辣」的飲食習慣,造就了今天意義上的川菜。 由李昕升博士所著的《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集合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與文人筆記,圖文並茂介紹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從植物學、人類學和文化史三個角度追尋餐桌上的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的前世今生。
消夏避暑的必選果品,必定是……?
「夏日熱辣辣,吃西瓜消暑解渴」說到消夏避暑的必選果品,必定是西瓜!西瓜自古便擁有「夏果之王」、「天生白虎湯」等美譽,還是多個中國傳統節日必不可少的果品。「西瓜」顧名思義,即是從西方傳入中國的瓜。作為如假包換的外來果品,西瓜是如何引進及遍布中國各地,成為如今家傳戶曉的「消暑聖物」? 據考古資料記載,西瓜起源於蘇丹和埃及,並在唐代未期進入中國。南宋時期,官員洪皓帶西瓜種子回國,西瓜從此遂步向南傳播,由中原、長江流域,慢慢傳遍整個江南地區。剛傳入中國的西瓜品種屬大型瓜,瓤為白色或淡黃色,味道不如今天的又甜又水潤。初時西瓜品種的西瓜瓜子特別大,一度成為中國人的主流零食。元代時,元朝軍隊從西方引入紅瓤西瓜,讓西瓜進一步在中國流行起來。 中國人食用西瓜的方式多樣,除了直接生食,西瓜還是烹飪加工熟食的重要食材。自清代起,西瓜便被用作烹煮豬肉、蒸雞,西瓜盅更是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喜歡吃的名菜之一。民國時期,西瓜則被拿來用油炸著吃。後來人們把西瓜加工,衍生出西瓜膏、西瓜糕、西瓜醬和西瓜酒等。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集合各時期的正史、地方誌與文人筆記,圖文並茂介紹了多種作物的發掘和傳播史,從植物學、人類學和文化史三個角度追尋餐桌上的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的前世今生。
《做自己的主角》入選「2024新加坡亞洲繪本作品展Book Illustrators Gallery」展出作品!
恭喜《做自己的主角》在20個國家及地區的500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入選「2024新加坡亞洲繪本作品展Book Illustrators Gallery」展出作品! 《做自己的主角》中的主角貝貝從前因自信心不足,朋友及大眾的標準往往與自己不同,所以經常感到迷惘。某一夜貝貝去了做占卜,占卜的過程就像一個奇遇,她走進了占卜卡牌中的世界,遇見幾位著名藝術家:安迪‧華荷(Andy Warhol)、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安東尼‧高第(Antoni Gaudí)和草間彌生(Yayoi Kusama)。了解過他們的故事之後,貝貝明白到應該如何生活才會快樂自在。 《做自己的主角》作者:Isatisse出版日期:2023年7月頁數:192頁定價:港幣298元詳情及線上購買
金庸武俠世界隱藏的地理密碼?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中國文化大觀園」,可是金庸的武俠世界更加隠藏著一套縱橫東西南北,從西域崑崙山到東海桃花島、從南方水鄉到塞北大漠、從太平洋孤島到中亞古國的地理密碼。 「地理位置不僅是地圖上不同的點,而是與人物命運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金庸小說裏的中國地理》就嘗試解開其密碼,將小說中「天馬行空」的地理設定,還原出部分真實的地理知識: 大理國在歷史上真有其國,其疆域鼎盛時覆蓋今天中國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以及緬甸北部,印度東北部,老撾、越南北部,跟宋、遼、金政權有密切的往來,最後為蒙古所滅。位於大理國的無量山亦並非虛構,而是在今天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取名「無量」是因為其山體宏大難以丈量。 小說中的光明頂位處崑崙山,光明頂只是金庸先生虛構出來的地方,崑崙山卻是真實存在。崑崙山脈橫貫新疆與西藏之間,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向東延伸到青海境內,全長超過2,500公里。六大派要攀登崑崙山上的光明頂,似乎是一項困難重重的極地挑戰。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香港曾有妓女出錢開設的性病醫院? 要說香港的娼妓發展史,就不得不提英治時期針對娼妓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其中最讓人嘖嘖稱奇的,莫過於寓禁於徵的性病醫院。 曆任港督約翰·戴維斯認為娼妓是傳染花柳病的媒介,任職期間曾一度禁絕娼妓。1845年4月,戴維斯下令將全港妓女拘捕並驅逐出境,豈料在警方的包庇下,娼妓和妓寨的主持人去而復返,妓寨重振旗鼓。 戴維斯眼見驅逐出境政策行不通,便倡議在香港設立一間性病醫院,專門替患上性病的英軍和海軍治療,醫院經費由妓女承擔。 政策於同年六月實行,由警察抽取「妓捐」。當年全港共有三十一家妓院,一百五十餘名妓女:每一妓院每月捐銀五元,每一妓女每月捐銀一元半。1845年是以銅錢為貨幣單位的年代,可見稅捐相當苛重。這筆收費既不是正式稅捐,也不是營業稅餉,更不是英國法律所有,因此受到社會人士非議。 後來,有在地英國人發現這筆開支只有少部分用作醫院經費,上書英廷反對。英國議會派議員來港調查後,飭令警察當局停止徵收妓娟,性病醫院隨即停辦。不過,妓院和娼妓並沒有減少。為了躲避法規接客,妓女給予警察更高的賄款,讓妓業屢禁不斷,埋下了1879年娼妓合法化的種子。 香港歷史掌故叢談》及《香港民生掌故叢談》兩書均輯錄自各集《香港掌故》,為知名報人魯金先生所撰的文章。《香港歷史掌故叢談》談及不少有關香港的歷史掌故,如「香港海盜史略」、「香港三合會活動史話」、「香港裸體運動的興起與幻滅」等。《香港民生掌故叢談》介紹港人上世紀衣食住行提綱挈領式,亦有跳舞、賭博、交通、罷工等與民生息息相關的專題。讀者從中可了解大批香港掌故瑰寶,窺探舊時香港社會的風貌。
連結着缺席的母親和女兒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
你可曾好奇,今日的你和父母昔日有多相似?除了外形容貌特徵,你們可曾面對過一樣的分岔路,做過類似的選擇? 繼《一直到彩虹》和《金耳山奇遇記》後,黃敏華的「尋人系列」第三部曲《再回到這裡來——進城.回歸.預言 》尋找的仍是那位缺席的母親。女兒長大後對母親的失蹤難以釋懷,決定帶同一部不能啟動的古老電腦回到香港,尋找當年母親在這個地方生活的痕跡。 女兒尋親和母親大學時期的日記梅花間竹地貫穿整部作品,讀者一時會為女兒在橋底的驚險遭遇緊張,下一刻又為母親和初戀離別而婉惜。然而隨着兩條故事線的發展,讀者大概都會注意到,母親和女兒縱使在不一樣的時空,面對着不完全一樣的狀況,卻神似非常。 今日我們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和性格,總愛用「原生家庭」解釋所有;但如果母親缺席女兒的成長,那麼連結着二人的,會純粹是血緣嗎?故事中,女兒曾提到母親的書架一直原封不動,放有母親年輕時的創作,而架上圖書的分類排列亦成為女兒「腦補」對母親印象的參考之一。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極度依靠各自留存的記憶,但記憶又真的是可靠?你可曾試過,你記憶中兒時歷歷在目的事,長大後父母卻斷定從未發生? 你所認識的父母,固然只能是他們人生的局部面向,但剩下的或多或少也夾雜着我們的想像。猶如書封上的旋轉樓梯,追溯記憶有時如拾級而上般輪廓漸愈清晰,更多時卻是往下走向未知的深處,遠離真實。縱然如此,或許記憶重要的是賦予我們情感的依據,讓我們擁有好好去愛的能力。
香港,原來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
九龍城寨,不論是在大熱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裡,還是留存至今的相片,都令人概嘆:香港,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地方。九龍城寨多年來一直是不少世界各地影視、漫畫甚至是電玩的參考原型。我們不禁問,曾住在城寨裡的,可會懷念這一個「三不管地帶」嗎? 《九龍城寨之圍城》以小說《九龍城寨》作為藍本,描繪黑幫於城內橫行,時移世易下風雲色變的故事。當時九龍城寨是罪惡的溫床,一眾「撈家」、本地黑社會以及警務人員勾結。到底當時九龍城寨是如何運作,又有何潛規則?由知名報人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帶大家深入昔日九龍城寨的兩條街道: 1) 龍津道 龍津道原是九龍寨城南面城基遺址,寨城城牆拆去之後,城内居民在原來城基兩邊建屋,於1951年闢成龍津道。五十年代的九龍城寨「黃、賭、毒」當道,脱衣舞表演、開賭以及販毒等活動多不勝數,更設有麻將館、牌九檔、番攤館、狗肉檔和烟館等埸所。這些非法活動的主要場所都集中在龍津道上,經營者也希望這條路能「聚龍通津」,是以取名龍津道,用一個道字和原已存在的龍津路區別開來。 2) 光明街 六十年代的光明街全日燈光通明,因為街上有很多出售白粉(海洛英)的攤檔,這些攤檔都燃點蠟燭,以便吸毒者到來「追龍」。因此,當地人便稱之為光明街。 後來,光明街回復了光明,街上的樓宇經營的都是正當行業,其中規模最大的是食品製造業。街内有幾間用機械來製造魚蛋的店舖,魚蛋廠每天都會將製成的魚蛋交到城外各區的魚蛋粉麵店去。此外又有豬血食品加工場、砵仔糕、燒豬和燒鴨工場。 七十年代拆去寮屋改建高樓時,光明街新建的高樓大廈多用「光」和「明」字來命名,例如光明樓、明光樓、光榮樓等,方便人們以「光」或「明」字識別大樓座落於光明街上。 九龍城寨雖然只得六英畝斗的面積,但卻有二三十條街巷。天后廟街、天后廟後街、義學巷、社公街、長安里、長興里……這些街巷的名稱背後也有各自故事。由魯金所著的《九龍城寨簡史》將九龍城寨街道命名的緣起、城寨實況,以及相關歷史事件和人物典故都娓娓道來。
原來筵席上也有「一盅兩件」?
說到「一盅兩件」,大多數人第一時間便會想起飲茶吃甜心,原來早在清未民初完整的廣式筵席,「一盅兩件」意指收尾的點心或糖水!出自粵菜泰斗陳勳先生之手的原創菜式「金銀雞蛋糕」和「菠蘿浴日」,正是昔日傳統廣式點心的佼佼者。 金銀雞蛋糕屬廣式蛋糕的一種,於民國時期遠近馳名,不過工序繁多、做法複雜,早已絕跡市面。乍看之下,金銀雞蛋糕僅分為金銀兩層,但做法卻要「中西合璧」,先烤後蒸。下層金色蛋糕底先用爐烘烤出金色,中間一層鋪墊蓮蓉餡,再加上一層蛋液,送入中式蒸籠隔水蒸,才能讓形狀和顏色固定成兩個層次。蒸和烘烤的麵粉斤兩不一樣,因此以前老師傅做的時候,還要用到精緻的花式小盞做模具。一件看似簡單的蛋糕,蘊藏粵菜的繡花功夫。 菠蘿浴日,實為「鮮奶燉蛋」,其創作靈感源自宋代羊城八景之首「扶胥浴日」。「扶胥浴日」又稱「波羅浴日」,是位於現今廣州市黄埔區廟頭村的日落美景。當地南海神廟西側山丘東連獅子洋,每當日落時便會出現紅霞升起、海空相接之壯觀景色。燉奶飾汪洋大海、烤香的鹹蛋黃作為太陽、菠蘿作點綴,此點心模擬出廣州的美景,有新意得來極具意境。 這些當年享譽羊城,卻已經失傳的傳統菜品,在《消失的名菜》一一重現。《消失的名菜》一書源自廣州博物館和中國大酒店的合作項目,把炊煮用具、餐飲器皿、民國老菜單、老菜譜和食品廣告等古老文物,重新帶回到大眾視野,並透過不斷試驗與反覆研發,將那些已經或即將消失的菜式重新還原,讓更多人瞭解粵菜的過去與現在。
存在現實世界的「魔法」,竟活在填詞人圈子中?
由《填詞L》導演黃綺琳自創的電影主題曲《填詞魂》榮獲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中女主角初嘗填詞時,經常為「啱唔啱音」的問題與同學爭論不休,直至認識「○二四三法」填詞法——實際上這是導演黃綺琳的親身經歷! 黃綺琳從高中起便不斷尋找粵語填詞的協音方法,直至升讀大學後,她才從填詞興趣班老師口中得知「○二四三」協音理論。幾經波折,幸得一位詞友借出藏書相助,她把「○二四三法」融會貫通,成功解開多年來「啱唔啱音」的謎團!過了差不多二十年,黃綺琳依然是「○二四三」的重度使用者。在黃志華最新力著的《○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一序,她更笑言自己是○二四三魔法學院的萬年freshman! 資深中文歌曲評論人黃志華先生於1980年代中辦填詞班,「○二四三」理論便是由此時開始建設。「○二四三法」早流傳在填詞人圈子之中,它可讓詞人先以這四個數字來填歌調,不用填上有意思的文字便能輕鬆體會如何填才「啱音」。經過多年研究,黃志華先生修建好了它的理論基礎,也做了很多改善和開拓,「○二四三」理論漸見完備。 到底「○二四三法」怎樣應用在粵語填詞上?僅靠「○二四三」這四個字音,就能唱盡人世間的所有歌調?填粵語歌歌詞,又是否需要百分百「啱音」呢?《○二四三(粵語歌詞創作工具)魔法書》合共十七個章節,從立論基礎到實際應用由淺入深,並採用多首經典粵語流行歌作為範例解說,令讀者透徹暸解「○二四三」魔法。
《金手指》精彩絕倫的電影情節,原來改編自真人真事?
由梁朝偉與劉德華主演的《金手指》在昨晚勇奪六個獎項,成為本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大贏家。常言道戲如人生,《金手指》的故事取材自香港史上訴訟時間最長、牽連最廣的商業詐騙案「佳寧案」。由梁朝偉飾演的程一言,雛形正是大型騙案的幕後推手、佳寧集團主席陳松。 「佳寧案」發生於1983年7月19日,當時警方在新界大埔發現一具男屍,並迅速拘捕疑犯,卻沒料到案件牽連層面極廣,矛頭更指向炙手可熱的佳寧集團領軍人陳松青。陳松青身份背景神祕,資金來源成謎,佳寧在短短幾年從默默無聞的中小企業,搖身一變與不少老牌英資洋行、華資巨企分庭抗禮。最終因為一宗命案,揭發出一環扣一環的違法商業操作,導致清盤破產,陳松青最後亦鋃鐺入獄。曇花一現的佳寧神話,令無數股民血本無歸,訴訟的裁決亦無法令廣大市民信服。 《佳寧神話——陳松青的造神毀神》,以十八個章節盡可能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了解佳寧最後掉進死局的關鍵所在,同時亦嘗試從代理人理論的角度,分析幕後或者另有操盤力量的可能性: 第一章 出生與成長背景第二章 轉戰香港第三章 伺機出擊第四章 急速崛起第五章 佳寧神話第六章 管理與領導風格第七章 危機逼近第八章 操控股價第九章 失速急墜第十章 謀殺案打開缺口第十一章 訴訟前哨戰第十二章 法庭攻防戰第十三章 出乎意料的判決第十四章 廉署精神的勝利第十五章 商人、賭徒、奇才或騙子第十六章 貪污洗錢套路的猜想第十七章 神話幻滅的思考第十八章 玩味與感想 作者介紹 鄭宏泰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球中國研究計劃聯合召集人、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電話調查研究室總監、政策研究網絡聯合召集人、香港亞太研究所副所長(執行)。畢業於香港大學,取得工商管理學士、哲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家族文化與企業傳承、企業家精神與社會網路、華人社會變遷與繼承制度、香港金融市場變革、社會調查與分析,以及海外華人與一帶一路等。 鄭宏泰致力研究,筆耕不絕,前後出版了38本中英文專書,編輯書籍亦達15本,並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近20篇學術論文。 學術及社會服務上,他擔任國際學術期刊National Identities, 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學報》、《廿一世紀》及《香港地方志》編委會委員,主持「家族企業發展研究」與「香港世家大族傳承與發展」系列出版;他亦是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董事會成員(2019至今),行政長官卓越教育奬評審委員會(2019/2020)、教育局課程發展議會通識科委員會(2018至今)及博物館諮詢委員會歷史專責委員會(2018至2022)委員。 李潔萍現為獨立研究員,喜好文字,愛與書為伴,亦致力於推動閱讀,是香港歷史與文化的愛好者、好奇者。
為甚麼火葬會成為香港主流的殯葬方式?
「塵歸塵,土歸土」的觀念存在中國好幾千年,使土葬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殯葬方式。火葬古時僅為少數民族的傳統,如今卻是大多數港人處理身後事的方式。為何與華人社會似是違背的火葬文化,能在香港如此盛行?涵蓋遺體運輸、凶宅清理、喪葬禮俗、殯儀業潛規則與臨終小故事等議題的《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便提到,火葬在香港的普及主要有四大原因: 1. 土地不足及成本上升 六十年代開始,香港人口激增,房屋短缺;同時由於香港急速發展,商住用地及工業用地不敷應用,政府大量開墾近郊土地作商住及工業用途,墓地不斷被遷移到較遠地方。墓地供應量急降,價格日漸高昂。七十年代起,政府及私人墓地的價格均由10元突然升至過千元,令一般大眾無法負擔,而開始接受較經濟的火葬。 2. 觀念改變 七十年代中期,香港人教育水平普遍有所提升,新一代對傳統土葬觀念亦有所改變,認為解決居住問題比土葬先人更重要,故火葬逐漸成為主流。 3. 政策改善 政府歷年來不斷改善火葬設施、簡化和加速手續辦理,以及增加土葬費用。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火葬成為一個趨勢。八十年代,香港的火葬場地已經增至六個,每個火葬場的焚化爐數目亦持續增加,加快火葬遺體的速度。同時,市政局及廉政公署解決了官員貪污、苛索利是錢及安排走後門、插隊等問題,使火葬政策在香港順利推行。 4. 宗教團體配合 宗教團體就香港土地短缺問題作出妥協,由禁止改為容許火葬,並配合社會發展改變了喪葬形式及禮儀,從根本上令信徒接受火葬,此等改變令火葬更易為人接受。 雖然土葬或不如昔日普及,但寄託着哀思並承載春日生機的清明節,依舊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之一。
婆婆媽媽,三代女性的故事
「哎呀呀,為什麼要受苦受難……說不完的婆婆媽媽……」資深文化人李歐梵套用了吳君麗唱粵曲的典型唱詞,為妻子李子玉的新著《婆婆媽媽的故事》作結。 《婆婆媽媽的故事》寫的雖是作者外婆、媽媽和自己的故事;但時間橫跨清末至當下,她們的人生映照出不同時代的女性面對的社會環境,以及這些環境又如何塑造着她們的觀念和所造出的種種選擇。 「我盲字都唔識多個,做鬼都唔靈。」這句話聽起來很有趣,但卻包含了李子玉外婆焦慮和遺憾的心情。李子玉的外婆目不識丁,不幸因丈夫早死被迫從傳統走現代社會到香港謀生,把一生奉獻給家人,自己就連港島都從未「過海」踏足觀光。 到了李子玉母親的一代,作為二十世紀早期的摩登女性,選擇把自己的幸福放首位,卻令作者的成長時期失缺少母愛。至於作者自己,大概是代表了很多受到現代良好教育的女性,更多有意識地探求自己的主體性和內在成長。她回顧自己的前半生並串連上兩代的經歷,當中的自省,展現各種成長經歷付諸女性的意義。 繼《女人,你的名字是強者》,《婆婆媽媽的故事》以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對家人真摯卻複雜的情感;以及她作為香港基層,歷經和家人離散,過著窮困生活的真切感受。李歐梵閱後,有感複雜纏綿的婆孫、母女關係並非三言兩語可說清,亦為書名《婆婆媽媽的故事》附上另一層意義。
春日養生食譜第二彈!
轉季期間天氣忽冷忽熱,加上日夜溫差,很容易令人傷風感冒!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除了恆常運動,我們還可以配合食療強健體魄,事半功倍!最新出版的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介紹多種極具藥用價值的中藥材,當中提及「紫蘇葉」不單是中式菜品的點綴,更是一年四季的保健佳品! 紫蘇葉又名赤蘇、紅蘇或皺紫蘇,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的功效,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等。紫蘇生於一年四季,且分佈甚廣,常見於中國南方一帶,其葉、梗、果均可藥食兩用。紫蘇葉本質性和,在夏天食用尤其和胃消脹。宋元時,紫蘇湯一度成為皇家御用解暑飲料,更有「向來暑殿評湯物,沉木紫蘇聞第一」的美譽。《澳門藥用植物札記》教大家以紫蘇葉製作養生湯水和開胃小菜,數個簡單步驟便能完成,即使是烹飪新手也「冇有怕」! 紫蘇鯉魚豆腐湯 所需食材: 做法: 1. 於鍋中放適量油翻炒魚塊 2. 加水稍蓋魚塊,放入紫蘇、鹽,大火燜煮 3. 煮沸後放入豆腐,蓋蓋後轉大火至煮沸 紫蘇泡菜 所需食材: 做法:醃製即可 有關澳門知識叢書《澳門藥用植物札記》 澳門位於華南沿海地區,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適合多種植物生長。藥用植物不但應用於湯、粥、涼茶、甜品等食療,還可用作慶祝節日消災避邪之用。路邊用於綠化甚至被視為雜草的植物,極有可能是富有藥用價值的中藥材。本書的四位編著者細說澳門中藥發展歷史及現狀,並介紹十八種中藥材的生長環境、入藥歷史及食譜藥方,使讀者更認識一些在路邊生長而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 編著:張志鋒 陳錫僑 裴文菡 葉小娟 定價:$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