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的重要節日,最早可追溯至西元336年,羅馬教會首次在12月25日慶祝耶穌的誕生。

新教,作為基督世界新勢力,風起於16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歷經兩個多世紀的腥風血雨之奮鬥和精神之嬗變,在西方部分國家獲得獨立的神學、宗教和政治地位。如果從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覲見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1620)算起,基督新教比天主教來華晚了整整兩個世紀,卻比後者拓展更快,受普通民眾接受度更高,尤其深得中國士大夫階層的認同。新教傳教士給中國帶來比保守的天主教更多、更新的西方科學知識和開明的法律體系,讓思想開放的知識分子有「睜眼看世界」的更便利的機會和更全面的視野。

宗教體裁是明信片的一大主題。19世紀末,明信片在中國成為通信工具後,也得到正在中國大力拓土開疆的基督教修會宗會的重視,宗教團體無不充分利用明信片宣傳自己的主張。《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承繼姐妹篇《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的撰寫宗旨,匯集清末民初傳教士留下的大量明信片,為讀者呈現一部基督新教在華傳佈福音的視覺歷史。

我們從書中摘選了聖誕節相關的明信片,和各位讀者一窺百年前基督教的在華活動:

聖誕快樂
【原注】“伯利恆城亘天星斗,救贖之諾普照萬邦。哦,願她閃爍的神聖光芒,也為您的聖誕節帶來歡樂:‘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第3章第16 節)”
中國伯特利會特卡
BETHEL MISSION OF CHINA
編者Bethel Mission of China
語言 英文
印製 1930s.,”Sunshine Line”, U.S.A.(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湖南教堂舉辦聖誕節禮拜
湘中信義會系列
DET NORSKE MISJONSSELS KAP, J.E.N.
編者 挪威信義會
語言 挪威文
印製 1910s. — 1920s., Norsk Lystryk-& Reproduk-Anstalt, kr.a.(挪威奧斯陸普羅伊斯博物館圖片部)
香港盲人院的聖誕樹下
這張德國巴門會發行的是以德國喜迪堪會香港心光盲妹院為背景特卡。
香港心光盲妹院特卡
BLINDENSCHULE IN HONGKONG
編者 德國巴門會
語言 德文
印製 1920s., Verlag des Missionshauses, Barmen(德國巴門宣教書局)
竹報平安
這是一張非常中國化的新年賀卡。題記:「燕鵲飛鳴皆大歡喜,雁魚來往壹是平安,竹報平安」。「竹報平安」典出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晉陽城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長數尺。相傳其寺綱維每日報竹平安。」中國民間視炮竹驅鬼,故「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
美國遵道會主日學校特卡
編者 美國遵道會主日學校
語言 英文 中文
印製 1910s.,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in China(衛理公會書局)
發行 中華民國郵政
常青樹製作的人像
美北長老會差會中國系列
編者 美北長老會差會
語言 英文
印製 1910s.

推薦閱讀

《自西徂東:中國近代基督新教明信片研究》
姚鵬、陶建平 著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頁數:480面
定價:港幣3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往訓萬民:中國近代羅馬公教明信片研究》
姚鵬、陶建平 著
出版日期:2024年1月
頁數:632面
定價:港幣498元
按此線上購買

相關文章

Skip to content
中國的情人節
元宵節源於漢代,由於漢代人對元宵節的起源說法不一,因此也被稱為「上元」、「元夜」及「元夕」:一說是漢文帝成功平定皇室內亂,正月十五從此定為與民同樂日;另一說法是漢武帝在一次病癒後祭神感恩,讓黑夜燈火通明。還有一說是東漢時明帝信佛,下命晚上在宮內「燃燈表佛」,士族、庶民紛紛仿效後漸成習俗。隋唐時代,元宵演變成「鬧元宵」(即盡情慶祝春節最後幾天)的「花燈節」。
Skip to content
佛誕為什麼是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對於一眾佛教徒而言,佛誕可說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香港廟宇眾多,佛門林立,慶祝規模之廣自然是不遑多讓。適逢農曆四月八日,各區寺廟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浴佛活動,香港維園更會舉辦大型佛誕嘉年華讓市民同樂。慶祝佛祖誕生的日子,甚麼時候成為香港法定假期之一?
Skip to content
香港曾經有「麻雀學校」?
「食完飯打返兩圈,發個新年財!」說到新年的必備節目,當然少不了打麻雀。可是麻雀背後的軼聞趣事,你又知多少?
Skip to content
除了復活蛋、兔子、長假期,復活節還有甚麼故事?
復活節是否只令你想起復活蛋、兔子,還有長假期?3月29日是耶穌受難節,也是復活節假期的第一天。在不少傳統節日都被蓋上濃厚商業色彩的當下,節日本身的意義逐漸被人遺忘,復活節亦不例外。復活節是基督教的節日,基督教徒相信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的第三天,展現神蹟死而復生。為了紀念耶穌復活,教徒將當天定為復活節,並流傳至今。後來,基督教成為世界主流宗教之一,復活節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
Skip to content
【新閱會】公眾假期迷思:中國傳統節日一定有假放?
香港的假期制度源自英國在十九世紀所訂立的《1871年銀行假期令》(Bank Holidays Act 1871),所以最初訂立的九天公眾假期主要是銀行和公營機構放假,而且其餘均是西方的節慶或紀念日。儘管香港政府在戰前已開始增加與中國傳統節慶有關的日子為公眾假期,但轉變依然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