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郵地址

密碼

登記
傳與承--慈善服務融入社區(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系列之五)

傳與承--慈善服務融入社區(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系列之五)

叢書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系列
作者何佩然(編著)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0/03/25
ISBN9789620429323
頁數480頁
尺寸大16開
版次1
分類三聯書店(香港)
定價 HK$158
(資料及定價僅供參考)
(網上購書服務由超閱網提供,詳情可參閱常見問題。)
buy

簡介

一九三零年代中期,香港社會百業蕭條,東華受財困纏繞,難再主動提供改善社會民生服務。戰後隨着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改變和經濟環境改善,東華的社會服務,逐漸從戰前濟急扶危的角色轉型為提供定期的安老扶幼服務,這種轉變反映香港人整體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戰後初期,東華仍被政府器重,委派急賑的工作如施粥派飯、以工代賑等,情況到了一九五零年初,有很大的轉變,處理難民問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此時東華社會服務的角色,甚至不及街坊福利會。隨着政府主理地方事務,東華原有的服務和設施逐漸轉型。東華在一九六零年代逐漸設立長期的社會福利服務,例如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及托兒所,受助者需要符合入息限制,通過家庭背景的調查等審核程序,才可獲得服務,服務形式與現在十分相近。

一九三零至一九七零年代,東華的教育服務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戰前東華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廟款,但戰後情況有所改變,政府補助反成為義學經費主要收入來源。一九三零年代以前的東華義學仍尊崇傳統私塾的教學方法,一九三零年代中期起,為配合政府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學校的教學內容、考試形式、師資、行政管理等,漸漸走向現代教育的模式。

──何佩然

 

作者簡介

 

何佩然教授,近代社會及經濟史學者。香港中文大學學士,法國巴黎大學碩士及博士。曾任法國巴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研究顧問,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並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逸夫書院李和聲香港歷史資源中心主任、逸夫書院通識教育主任、法國巴黎索邦大學杜蓬客座教授。近年專注香港社會經濟史研究,主要著作有《點滴話當年: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香港供水一百五十年歷史研究報告》、《風雲可測:香港天文台與社會的變遷》、The Administrative History of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Agencies, 1841-2002、《地換山移:香港海港及土地發展一百六十年》、《建城之道:戰後香港的道路發展》、《源與流:東華醫院的創立與演進》、《施與受:從濟急到定期服務》、《傳與承:慈善服務融入社會》及《築城記:香港建造業崛興的啟示》(即將出版)等。

留言板

讀者留言



鄭宏泰、 黃紹倫
門市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