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由七位愛滋病病毒帶菌者(HIV)及四位其非感染者伴侶與家人親自講述的故事,當中有男有女,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他們感染途徑不一,感染期從三年至三十年不等。通過他們勇敢的剖白,我們看到恐懼與壓抑,來自社會的誤解與歧視,如何對人的身體、心靈、人際關係及生活造成巨大的傷害,以及最終如何尋回自我的價值。 此書是中文著作中是不可多得的,作者希望從中帶出重要的訊息:感染者也是人,也有血有肉的一面,從此改變社會大眾對愛滋病及感染者的看法 —— 愛滋病其實只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作者簡介 細V,女,單身。以年齡計,她的身份應為「中女」或「剩女」,只是她完全不介意,因為她有另一作為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身份。過去兩年暫時放下繁忙的工作,穿梭香港及美國與伴侶及一隻九歲大的小鸚鵡在一起。以文字寫下自己的故事是她的心願。此為她的第一本著作。
名人推薦
「細V,這本書的作者,連同其他七位來自世界不同地方的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細述他們被感染故事,愛滋病毒如何影響他們的健康,他們的生活,他們與家人朋友的關係,他們的感受和他們如何與病毒共存。通過閱讀他們的故事,讀者可以更多及更深了解愛滋病,當中有面孔,有血淚。事實上,這些故事可能發生在圍繞我們身邊的人。我誠意推薦此書給每一位關心愛滋病,關心被邊緣化社羣,甚或關心人類的人士。」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特別預防計劃黃加慶醫生
「他們要說的,都是跟「最寂寞的病」相處的生死愛慾:它要來就來,沒有預示,沒有準備,沒有商量,沒有斟酌,沒有周旋。人在其中,沉到最低處,就連一句像樣的說話也說不出來。沒有雄辯瑰麗的知識冠冕,不再是坐在咪高峰前面高談闊論,僅餘的是,知性的我和感性的我交織出現。知性的我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然後是感性的我,以直覺感應一切,對人、物、事、情無不敏銳吸收,化為己有。」
──香港浸會大學社工系講師、青年研究實踐中心副主任邵家臻
「第一次從香港愛滋病基金會工作人員口中知道有Joey Bugo這個人,我便嚷著要跟他見面;經介紹之後,我堅決把找「明星」發言的建議推翻。因為,沒有東西比真人的經歷來得有力 。最重要是Joey那願意站出來的決心,不是人人都有的一顆決心。」
──《與愛同行》導演麥婉欣
「愛滋病,這三個字令很多人感到恐懼,但這些恐懼很多都只是基於對愛滋病的不認識、不理解。數十年過去,醫學技術有大幅進步,大部分感染者只要依時服藥,皆可以大幅延長壽命;可惜社會對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關懷卻只有寸進,不少人仍然對他們存有誤解。治療愛滋病的良藥,除了醫生的藥方,還有社會對他們的關愛。」
──香港立法會議員梁家傑
「鼓勵社會大眾正確認識愛滋病病毒及感染者的生活能有效減輕標籤及成見。同時,我們必須共同努力消除大眾對愛滋病的謬誤,因為在社會中繼續散播謬誤,只會令歧視及標籤日益加深。沉默只會阻礙社會各界對愛滋病的預防及教育工作,把感染者推向孤立無援之境。我們絕不能坐視不理,因為這只會令感染者蒙受不必要的風險。細V及書中的主角們已經打破沉默了,現在是時候讓我們去聆聽。 」
──「關懷愛滋」署理行政總監溫達德
「看到書中的受訪者積極面對生活,活出美麗豐盛的人生,心裡有一份難以形容的感動。他們的經歷令人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愛滋病已經不是三十年前大眾眼中的「世紀絕症」,從他們身上我看到色彩、愛、希望和信心。希望此書能夠燃點其他感染者的希望,同時讓大眾對愛滋病及感染者有進一步的了解。在各方的努力下,我相信「零歧視、零死亡、零感染」定能有實現的一天。」
──香港愛滋病基金會主席梁智鴻醫生
「每個有淚有汗的故事後面,總是看到人與人之間不離不棄的愛。希望各位在這本書得到的,除了是認識更多這個病之外,還有關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啓發。我們可以走到這裡,愛與知,一定是最大力量。」
──歌手及專欄作者林二汶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達,即時通訊App的流行,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越漸疏離。在地鐵、餐廳、巴士上有智能手機的都忙於做『低頭族』。你是其中一人嗎?試想想你身患一種疾病令你害怕向其他人透露,令你活在更加孤寂的環境?希望這書可以令你停下來,想一想:主動關心身邊人和事,以及毋忘活在當下的勇氣。」
──歌手朱紫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