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一九三零年代中期,香港社會百業蕭條,東華受財困纏繞,難再主動提供改善社會民生服務。戰後隨着政府社會福利政策改變和經濟環境改善,東華的社會服務,逐漸從戰前濟急扶危的角色轉型為提供定期的安老扶幼服務,這種轉變反映香港人整體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戰後初期,東華仍被政府器重,委派急賑的工作如施粥派飯、以工代賑等,情況到了一九五零年初,有很大的轉變,處理難民問題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此時東華社會服務的角色,甚至不及街坊福利會。隨着政府主理地方事務,東華原有的服務和設施逐漸轉型。東華在一九六零年代逐漸設立長期的社會福利服務,例如安老院、青少年中心及托兒所,受助者需要符合入息限制,通過家庭背景的調查等審核程序,才可獲得服務,服務形式與現在十分相近。
一九三零至一九七零年代,東華的教育服務也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戰前東華的辦學經費主要來自廟款,但戰後情況有所改變,政府補助反成為義學經費主要收入來源。一九三零年代以前的東華義學仍尊崇傳統私塾的教學方法,一九三零年代中期起,為配合政府教育發展的大方向,學校的教學內容、考試形式、師資、行政管理等,漸漸走向現代教育的模式。
──何佩然